帮你快速找医生

心力衰竭病人的急诊处理以及长期治疗注意事项。

2020年06月19日 935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心力衰竭患者的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时气促、乏力,平卧不能正常呼吸等,需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伴咳嗽,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或有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心跳过速等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尤其是心脏病病史,典型症状、体征等,通常不难诊断该病。对于疑似的患者,可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判断。
就诊科室
一般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果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去急诊科进行抢救处理。
相关检查
查体
详尽的体格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心肺部的听诊。
实验室检查
BNP及NT-proBNP
即血浆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主要用于诊断心衰或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一般如未经治疗患者指标正常,基本可排除心衰。但许多疾病可导致该指标增高,因此该检查特异性不高。
肌钙蛋白
严重心衰患者的肌钙蛋白可略微升高。此外,该指标还可协助明确是否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其他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主要用于排查其他疾病,并评估患者病情。
心脏相关特殊检查
心电图
心脏常规检查,但心力衰竭本身并无特异性心电图表现,可判断是否有心跳节律异常,是否有心梗发生等。
心导管检查
从手臂或者腿部动脉插入导管,进入到主动脉测定下心室的动脉压力,还可以注入造影剂,显示出冠脉和心脏的情况。
6分钟步行试验
主要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评价,还可判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等。
检查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快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将<150m、150m~450m、>450m分别诊断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心衰。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是心衰最有价值的检查,简便可重复。
X线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心衰与肺部疾病,是确诊左心衰竭肺水肿的重要依据。
心脏磁共振(CMR)
是评价心室容积、室壁运动的金标准。可用于排查众多心脏相关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CAG)
可确诊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
左心衰竭严重时的“心源性哮喘”需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心力衰竭患者多有基础的器质性心脏病,体位改变可影响到呼吸,严重时可咳粉红色泡沫痰。
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青少年期过敏史,可咳白色黏痰,血浆BNP水平可辅助鉴别。
心包相关疾病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可使心脏被压缩,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大、颈静脉怒张等,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等可确诊。
肝硬化伴下肢水肿
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肝硬化常伴腹腔积液,基础心脏病体征、有无颈静脉怒张等均可帮助鉴别。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优先解除严重呼吸困难、缺氧等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治疗目标以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为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并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体来说,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主要包括祛除诱因、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
急性期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休克、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可威胁患者生命。此时,医生会优先控制患者症状、尽可能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预后。
家庭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心衰或心衰突然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家中可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施救:
施救者需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
抬高患者上躯干(半卧位或高坐位),双腿下垂;
有条件者立即给患者吸氧;
把患者胸前衣物剪开或敞开,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对患者进行安抚镇静;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
学习了解疾病管理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保持情绪稳定。
患者在治疗期间还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自己体重变化。
饮食上需严格限制水分及钠盐摄入,以预防水钠潴留。
休息与活动
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急性期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可高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但应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的发生。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度运动。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通过增加排尿来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药,长期应用利尿剂应警惕电解质紊乱。
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血管紧张素受体措抗剂(ARB):作用和ACEI类药物类似,但患者耐受性更好,如果患者不能耐受ACEI类,可改为此药。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ACEI基础上加用可以改善预后。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可抑制血管收缩,减轻心肌重构。
β受体拮抗剂
美托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长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低氧血症、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易发生洋地黄中毒。血液流出道不畅(肥厚型心肌病等)的患者禁用。
其他: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等。
硝酸酯类药物
硝普钠等,可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高血压等患者的症状。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心衰时血液瘀滞、心肌收缩异常可形成血栓,易致栓塞,因此需应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抗凝(华法林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相当于给心脏装上了一个电子助力泵,植入后可以让左右心室同时泵血,从而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进行更多活动,延长患者寿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主要目的是防止异常的心脏节律发生,它可以自动检测心脏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异常节律,如果出现会自动进行电击帮忙纠正,对于心衰患者,植入ICD可以避免室颤的发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心脏移植
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心衰的最终选择,但是价格昂贵、供体难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