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你知道中医妇科的内容吗?

2018年10月09日 35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中医妇科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
如唐·孙思邈早就认识到妇女疾病的特殊性,必须对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故而在《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

男女所患的疾病有异有同。所异者,是与男性不同的解剖和生理,故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病机认识,有三个大方面:皆以冲任损伤为目标。
1)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
2)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
3)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区别点,就在于:
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

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
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

历代医家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立论:
《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
《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
《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

因此,“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占有核心地位。

三、中医妇科病的诊断
强调的四诊合参,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1.望诊
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

1)月经
月经经量:
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
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

经色:
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
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
经色紫黯,多属瘀滞。

经质:
稠粘,多属瘀、热;
经质稀薄,多属虚、寒;
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

2)带下
①量
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

②色
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
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
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

③质
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
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

3)恶露
恶露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
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血热;
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2.闻诊
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
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
如语音低微者,多属中气不足;
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肝气郁结;
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热证;
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胃气上逆、脾胃不和;
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

2)鼻嗅气味
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

妇科方面,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
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

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急重症。

3.问诊
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了解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
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

青春期常因肾气未充,易导致月经疾患。
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肝肾失养,常出现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病。
老年妇女脾肾虚衰,易发生经断前后诸证、恶性肿瘤等。

主诉:包括两个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质和发生时间,为妇科的其他问诊内容提供了线索,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现在有何症状等。

4.切诊
包括切脉与按察胸腹、四肢两个部分。

脉诊:
妇科疾病寒、热、虚、实的辨证,其脉诊与其他科相同。这里仅就经、带、胎、产的常见脉象叙述如下:

1)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期间,脉多滑利。

2)月经病脉:
主要有虚、实、寒、热四个方面。
脉缓弱者,多属气虚;
脉细而无力或细弱者,多属血虚;
脉沉细者,多属肾气虚;
脉细数者,多属肾阴虚,或虚热;
脉沉细而迟或沉弱者,多属肾阳虚。

脉弦者,多属气滞、肝郁;
脉涩而有力或滑者,多属血瘀:
滑而有力者,多属痰湿与血搏结。

脉沉紧者,多属血寒;
脉沉迟无力者,多属虚寒;
脉沉紧或濡缓者,多属寒湿凝滞。

脉滑数、洪数者,多属血热;
脉细数者,多属虚热;
脉弦数有力者,多属肝郁化热。

3)带下脉:
带下量多本属病态,所以带下只有病脉。脉缓滑者,多属脾虚湿盛;
脉沉弱者,多属肾气虚损;
脉滑数或弦数者,多见湿热;
脉沉紧或濡缓,多见寒湿。

四、中医妇科的起源与发展
1.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2.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公元前26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自称撰用《胎胪药录》,《隋志》记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现存的只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
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他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3.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
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辑录而成,书中辨证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述平正扼要,理法严谨,方药简效,更有独到见解,影响久远。
萧赓六著《女科经纶》,成书于公元1684年,内容较丰富,间有己见。
亟斋居士著《达生篇》1卷,成书于公元1715年,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平易浅近,尽人能晓。

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成书于公元1742年,此书由国家组织编写,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传,成为医者必读的参考书。
沈尧封著《沈氏女科辑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全书计2卷,最为晚出,而颇多新说。

其他著作,如:
陈士铎的《石室秘录》
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叶天士的《叶天土女科》
沈金鳌的《妇科玉尺》
吴道源的《女科切要》
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等;

专论胎产的有:
阎成斋的{胎产心法)
汪朴斋的《产科心法》
单养贤的《胎产全书》
张曜孙的《产孕集》等。

4.民国时期,对妇科贡献比较大的著作有:
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公元1918年。
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成书于公元1933年,书中所倡肝肾学说,多是自识心得,切要发明,曾作教本而广泛流传。

总之,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
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六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
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

各地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同时,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
如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其中有关于“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及“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法则的探讨”。
60年代,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
1978年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以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途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