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早期股骨头坏死不用换关节。

2018年07月24日 54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叶树楠 杨述华 谢卯等 来源: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汇编 日期:2012-09-15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一、股骨头坏死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叶树楠

  1 病因

  ONFN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国内学者对我国股骨头坏死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平原农民11. 76 / 万人, 城市居民9. 57 / 万人, 工人7. 92 /万人, 山区农民6. 29 / 万, 人 沿海渔民5. 53 / 万人。

  骨坏死病因归纳起来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骨缺血性坏死与创伤导致局部骨组织的血液供应破坏或丧失有关,特别是髋关节周围的创伤,可导致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使骨内外滋养血管或破裂或淤阻或扭曲,股骨头缺血、变性、坏死而发病。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发现有许多疾病及治疗方法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酗酒、吸烟、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性疾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狼疮、大剂量皮质激素等。此外,最新研究发现二膦酸盐与非创伤性骨坏死发生相关。有时该病的病因不明,我们称之为特发性骨坏死。骨坏死是骨科疑难病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提出的有骨内高压学说、脂肪栓塞学说、微血管内凝血等。尽管骨坏死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异,但病理变化却基本相同,其共同的病理本质是缺血及细胞坏死。人体在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骨坏死,除发生在股骨头外,身体其他部位如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也会发生骨坏死,只是相对股骨头发病率较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最高,主要由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特点来决定的,如负重大、剪应力、活动范围大、血供少。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复杂,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使软骨面塌陷,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导致骨关节炎,使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而致残。

  2 病理过程

  骨坏死是骨科疑难病症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提出的有骨内高压学说、脂肪栓塞学说、微血管内凝血等。尽管骨坏死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异,但病理变化却基本相同,其共同的病理本质是缺血及细胞坏死。人体在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骨坏死,除发生在股骨头外,身体其他部位如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也会发生骨坏死,只是相对股骨头发病率较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最高,主要由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特点来决定的,如负重大、剪应力、活动范围大、血供少。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复杂,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使软骨面塌陷,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导致骨关节炎,使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而致残。股骨头坏死病理不同时期的表现:第一期,骨髓细胞和骨坏死,股骨头缺血6小时后髓腔造血细胞出现坏死,细胞轮廓清晰及核固缩,还可见到颗粒状嗜酸性核,少见碱性碎片,静脉窦充血,血浆渗血,间质出血,出现坏死的红细胞和含铁血红素,说明有陈旧性出血,间质有水肿,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表现为松嫩的纤维组织。2天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证据是骨细胞核消失,陷窝空虚,此时切片时易破裂,偶尔有骨小梁完全性坏死,骨溶解吸收,陷窝扩大。镜下未见破骨细胞。这种骨吸收机制不同于生理性破骨细胞活动所致。有人认为:骨陷窝内骨细胞损失达75%方为骨小梁坏死。这也是股骨头坏死病理中表现较为突出的。第二期,坏死骨组织吸收与早期修复。该期从大体标本上可以见到,坏死区呈灰白色,骨质脆软,关节软骨靠关节液营养未发生坏死。镜下可见各种坏死组织成分,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坏死灶周围活骨组织反应性充血,而出现局部骨组织吸收,该期开始出现骨组织的修复性反应。第三期,坏死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该期病变股骨头在肉眼上有明显的改变,出现关节软骨失去光泽,呈黄色或棕色,表面不光滑,有皱纹。有时软骨表面覆盖一层绒毛组织。在股骨头负重区可见关节软骨增厚。切面观坏死骨区呈灰白色,常见软骨下方有清楚的骨折裂缝,使软骨与下面骨质分离。紧贴软骨下面有一薄层松质骨,为致密的硬化骨。

  3 分期

  对股骨头坏死进行分期有助于医生对这一疾病进行诊断,并预测股骨头坏死的演变过程,有利于医生根据不同的病变时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众多分类中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有以下几种。

  1.Ficat分期法 1980年,Ficat和Arlet根据X线片和骨功能检查提出股骨头坏死四期分类法。这种方法简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它阐述了骨的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不可缺少的,但其对坏死范围没有量化,也就无法判断预后。

  Ⅰ期 X线片表现正常,但有髋关节僵硬和疼痛,且伴随髋关节部分功能受限。可进行血液动力学、核素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Ⅱ期 X线片上有骨重建的迹象而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无改变。表现为坏死区骨质疏松、骨硬化和囊性变。临床症状明显,髓芯活检肯定有组织病理学改变。

  Ⅲ期 X线片上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股骨头顶端可有塌陷或变扁,尤以与髋臼接触处明显。死骨局限于相应受压部位,可有断裂和嵌压,并可见呈圆锥状下陷。出现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加重。

  Ⅳ期 X线片示股骨头进一步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呈典型的骨关节炎表现。臼顶变形以与扁头相对应,圆形关节变为椭圆形状。临床疼痛明显,关节功能障碍,只保留伸展功能,外展和旋转功能完全丧失。

  2.Steinberg分期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法) 1995年,Steinberg根据股骨头坏死X线改变,骨扫描检查及MRI表现将股骨头坏死分为七期。这种方法首次对坏死范围进行了量化,并指出骨坏死的预后和疗效主要取决于病损的大小。它第一个将MRI作为骨坏死分期的明确方式,并第一次将测量坏死形状和大小的方法引入骨坏死的分期体系。

  0期 怀疑股骨头坏死,X线片、骨扫描和MR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

  Ⅰ期 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或)MRI异常。

  Ⅰ-A 轻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Ⅰ-B 中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Ⅰ-C 重度,MRI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Ⅱ期 X线片显示股骨头内囊变和硬化变等异常表现。

  Ⅱ-A 轻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小于15%。

  Ⅱ-B 中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15-30%。

  Ⅱ-C 重度,X线片股骨头病损范围大于30%。

  Ⅲ期软骨下骨折产生新月征,X线片上表现为软骨平面下1-2㎜处的细小透亮线,延伸到整个坏死范围.

  Ⅲ-A 轻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小于15%。

  Ⅲ-B 中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15-30%。

  Ⅲ-C 重度,软骨下塌陷(新月征)占关节面大于30%。

  Ⅳ期 股骨头关节面塌陷。

  Ⅳ-A轻度,关节面塌陷小于15%或压缩小于2㎜。

  Ⅳ-B中度,关节面塌陷15-30%或压缩2-4㎜。

  Ⅳ-C重度,关节面塌陷1大于30%或压缩大于4㎜。

  Ⅴ期 髋关节间隙狭窄和(或)髋臼软骨发生改变。

  Ⅵ期股骨头和髋关节进一步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逐渐消失,关节面显著变形。

3.ARCO分期法(国际分期法) 1992年,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在X线、MRI、骨扫描等检查基础上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的ARCO分期。此分期考虑到了股骨头坏死的部位在分期中的作用。

  O期 骨活检结果显示有缺血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Ⅰ期骨扫描阳性或MRI阳性或两者均阳性。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Ⅰ-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Ⅰ-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Ⅰ-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Ⅱ期 X线片异常:股骨头斑点状表现,骨硬化,囊性变,骨质稀疏。X线检查及CT扫描无股骨头塌陷,骨扫描及MRI呈阳性,髋臼无改变。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Ⅱ-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

  Ⅱ-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

  Ⅱ-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

  Ⅲ期 X线片上可见新月征。病变根据部位划分为内侧、中央、外侧。

  Ⅲ-A 病变范围小于股骨头的15%或股骨头塌陷小于2㎜。

  Ⅲ-B 病变范围占股骨头的15-30%或股骨头塌陷2-4㎜。

  Ⅲ-C 病变范围大于股骨头的30%或股骨头塌陷大于4㎜。

  Ⅳ期 X线片上见股骨头关节面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骨硬化,囊性变,边缘骨赘形成。

  4 诊断

  早诊断、早治疗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详细的全身体检是正确诊断的基础。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仔细地全身体检,并详细地询问病史。骨坏死早期,患者可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变的进展,大多数患者将会出现关节疼痛,开始仅在受累关节负重时出现,后期休息时也出现疼痛。如果骨坏死逐步进展至关节面塌陷,疼痛将明显加剧,这将严重地影响患者受累关节的活动。从症状的出现到关节功能的丧失,不同的患者经历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一旦怀疑骨坏死,就要选择性地进行以下检查:x线、MRI、CT、骨扫描、活组织检查。x线是基本的诊断工具,当症状出现时,一般都有典型的x线表现。较早期的骨坏死,常规x线则无法发现,建议行MRI检查。研究证实,MRI是诊断早期骨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其敏感率和特异性均达99%,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在1%以下。CT扫描可以提供骨质的三维结构图以及薄层断面,比x线更清晰,有助于确定骨质病变的范围。一次骨扫描可以显示全身所有受累的部位,可以减轻患者辐射暴露程度,但不能用于骨坏死的早期诊断。活组织检查是确诊骨坏死的决定性的方法,但因手术创伤大,目前很少采用。

  5 临床治疗进展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骨科棘手的难题,寻找安全、有效、微创的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一直是骨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一般根据患者年龄、疾病分期、病变部位和范围、致病原因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首要目的是保存受累的骨质,提高骨关节的生存率;其次是减轻疼痛,维持关节功能。

  1.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指在无创伤的条件下利用一切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目前对股骨头坏死的保守治疗仍属探索阶段,尚无疗效确实可靠的药物。近些年,有不少研究评估骨坏死药物治疗的效果,现汇总如下:(1)降脂药物:骨坏死发生的众多假说中有两种与脂质相关:一假说提出病变关节骨髓中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另一假说指出细胞中脂肪含量增多会导致细胞机能障碍或死亡。鉴于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降脂药物是否可以阻止骨坏死的发展 。一项临床研究证实,服用高剂量皮质激素的患者同时应用降脂药物,其骨坏死的发生率仅为1% ,远低于常规的3% ~20% 的发生率 ;(2)抗凝药物: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骨坏死患者血液凝固系统特异性因子呈现异常水平 。一项抗凝药物临床试验,26例骨坏死患者(35髋)采用依诺肝素(抗凝血药)治疗12周;2年随访发现大多数髋仍处于早期(Ficat I和Ⅱ期),且多不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31/35) ;(3)抗高血压药物:许多研究发现骨坏死与故内压增高有关,髓心减压即基于此。髓心减压可降低骨内压,缓解疼痛,降压药物的效果值得期待。一项研究纳入17例早期骨坏死患者,采用扩血管药(ilioprost)降低血压;一年后随访,患者疼痛改善明显,骨质水肿明显减轻,临床功能评分显著增高 。硝苯地平治疗也发现类似的效果 ;(4)二膦酸盐:二膦酸盐是一类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最新一项研究评估了阿伦膦酸盐(二碳磷酸盐化合物)在减轻骨坏死患者骨质丢失方面的效果 。所有60例患者1年后症状均有改善。虽然随访最长达5年,但仅有6例患者(10髋)进展到晚期,需手术治疗。最近,人们又关注到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治疗与颌骨坏死发生率增高可能相关¨Il j。在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其潜在的并发症不容忽视。目前应用药物治目前应用药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报道较少,药物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但对骨坏死药物治疗前景不要悲观。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药物治疗仍属探索阶段,所有的这些药物只有经过临床机构更加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才能被医师和患者所接受。保守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关节活动范围锻炼、避免负重、电刺激、放血疗法、高压氧治疗等。尽管这些保守治疗方法的单独及联合作用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很少能持久性改善关节功能;因此,大多数患者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自20世纪60年代,人们相继提出并应用几种手术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如髓心减压、截骨术、植骨术和带血供的骨移植等等。在众多治疗治疗方法中,髓心减压的疗效最受肯定,使用也是最广泛的。目前各学者对髓心减压的效果报道不一,髓心减压最佳手术技术也还未确定。Mont等 回顾分析性42份文献资料中2025例患者,保守治疗组临床满意率仅22.7% ,而髓心减压组的临床满意率达63.5%。截骨术包括经转子旋转截骨、转子问内翻截骨及转子间外翻截骨,也可结合植骨术治疗,主要适用于FicatⅡ期及Ⅲ期且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 ” ,截骨术最大的缺点是增加了患者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难度。Simank等 通过使用回归模型和生成存率分析,评估并比较了髓心加压和转子问截骨的疗效;早期(塌陷前期)股骨头坏死术后6年生存率,截骨术为74% ,髓心减压为78% 。由此可见,对于塌陷前期骨坏死患者,髓心减压和转子间截骨术疗效相当,但创伤要小得多、花费更少。植骨术以自体松质骨及皮质骨移植应用较多,常于髓心减压后植骨,可用于Ficat II期、早期的Ⅲ期患者及髓心减压失败的患者。带血管腓骨移植比非血管化骨移植的疗效要肯定得多。Plakscychuk等回顾性分析了带游离血管和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患者各50例;5年随访平均Harris评分提高者分别为70%和36% 。除提供结构支撑外,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可提供大量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以及界限清晰的血管联结,这些能加速再血管化进程,更有利于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带血供的骨移植可应用于FicatⅡ期、早期的Ⅲ期而病变范围较大不适于行普通植骨术的患者 。Soucacos等改进了髓心减压技术,在减压的同时行同种异体骨移植,对股骨头提供结构性支撑。Behrend等进行了类似的改进,将植入物改为自体或同质腓骨或髂骨。尽管短期效果还不错,但远期生存率比较低。Ciombor等在比较了单纯髓心减压与髓心减压结合脱钙骨基质植入的临床疗效;早期随访效果也不错,但远期随访发现后者较前者在FicatI期髋生存率方面仅提高11% ,Ficat11I髋两者疗效无差别。Leali等采用了另一种改良技术,在髓心减压基础上,拧入2枚螺钉空心界面螺钉至软骨板下以提供结构支撑,同时填入骨诱导材料(如脱钙骨基质)以加速骨陛愈合进程,其临床疗效有待于临床随访评估。人工关节置换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从置换材料、器械、手术方法、使用寿命、并发症预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在骨坏死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常用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种类包括:(1)股骨头表面置换术;(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好发于青壮年,如行人工股骨头、人工关节置换术,日后大部分患者须行翻修术,且部分患者首次行全髋置换术效果也不佳。因此,建议对于髋臼较完整而且较年轻的患者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由于这一方法保留了完整的骨床,很容易进行返修术,可推迟行全髋置换术,因而是一种很好的过度性疗法。股骨头置换术,即半髋关节置换术,其技术特点及手术适应证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相似。但是股骨头置换术需要将股骨柄插入至股骨干内,波及范围要比关节面重建广;一旦需要行关节翻修术,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难度就要比关节面重建大。对于晚期Ficat 11I期或Ⅳ期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最佳选择。全髋假体有骨水泥固定型及非骨水泥固定型两种,非骨水泥型假体主要用于年轻、骨质条件好或返修术患者;而骨水泥型假体主要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近年来选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与非骨水泥型髋臼的杂交式固定结合两种固定的优点。无论是骨水泥型假体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骨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败率都明显要高于其它原因所致的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包括术后腿部疼痛、纤维固定和骨质溶解等… 。此外,很多患者都希望人工关节的寿命能超过40年,甚至50年,这是当前技术水平所无法达到的。因此,临床医师总是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延缓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随着病变的进展和恶化,全髋关节置换术将是最终唯一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3. 干细胞治疗骨坏死

  骨坏死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 ,骨髓造血间室和基质部分基质干细胞的活性降低、数量减少,骨坏死可能是一种骨细胞和基质细胞相关性疾病 。骨髓干细胞是人们迄今研究最多、认识最深刻的干细胞类型,其中包含具有成骨特性的成体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基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等。因此,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治疗骨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坏死,最先报道是应用于1例肱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 ,然后才逐步应用到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领域。Gangji等 对13例(18髋)I和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对照双盲研究,将患髋分为单纯髓心减压组(对照组)和髓心减压加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髓移植组),评估其安全性、临床症状及疾病的进展情况。24个月的随访发现:骨髓移植组患者疼痛及其它关节症状明显减轻,骨坏死容量减少35% ,仅有1髋(1/10)进展到Ⅲ期;而对照组骨坏死容量增加23% ,有5髋(5/8)进展到Ⅲ期骨坏死;生存率分析提示,两组患者进展到关节塌陷的时间有明显差异。Hernigou等 回顾性分析了116例(189髋)患者行髓心减压及骨髓移植术的疗效。患者获得5~1 1年随访,平均随访7年。研究评价指标为临床症状的改变、影像学分期进展和关节置换的必要性。在塌陷前期(I和Ⅱ期)进行治疗的145髋,只有9髋需要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在塌陷后期(Ⅲ和Ⅳ期)行治疗的55髋,有25髋需要再次手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上两项研究提示骨髓移植对早期骨坏死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其疗效及安全性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实验进一步验证言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日臻成熟、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和骨修复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植入方法介绍

  1 技术原理

  力学支撑----对负重区的软骨下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防止其塌陷。微创----尽可能减少手术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和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载体----结合自体松质骨和DBM等,促进骨修复。生物相容----与自体骨融合,可爬行替代。

  本方法集合骨坏死的几种治疗原则于一体,在髓心减压的基础上,使用一体螺纹骨笼(如图1)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体螺纹骨笼是通过同种异体骨经过深冻,清洗,去髓,冻干,辐射灭菌等处理,具有免疫源性低、成骨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具有和自体骨一样的孔隙结构和弹性模量,有利于骨的传导和爬行替代,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能满足相应的力学支撑。而脱钙骨基质结合自体骨是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的生物材料,有良好的骨诱导及骨传导生成作用,可加速愈合过程。通过生物材料装配的异体螺纹骨笼可对关节软骨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加速骨愈合以平衡骨质爬行替代,修复骨坏死,组织或延缓其进展。

  2 方法理论支撑及应用

  该方法设计的一种中空呈圆柱状带螺纹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通过髓芯减压隧道植入到坏死区软骨下骨板下,防止股骨头塌陷,同时将自体骨放入支撑架内,治疗股骨头坏死。本方法由4项国家基金项目提供理论支撑:①支撑架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股骨头坏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945);②软骨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测定及相关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753);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50010);④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内皮祖细胞功能失调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044)。

  通过生物材料装配的异体骨笼,对关节软骨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加速骨愈合来平衡骨质爬行替代的过程,以修复骨坏死,阻止或延缓骨坏死的进展。其治疗方法是基于以下原理:(1)股骨头髓心加压打开了股骨头髓腔的封闭状态,减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骨内压,增加血流量,改善股骨头的微循环,减轻疼痛;减压时的创伤作为一种刺激有利于血管新生;(2)清除阻碍股骨头血管再生的坏死骨和硬化骨,从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血管再生、新骨生长的环境;(3)以诱导骨生成的自体松质骨和脱钙骨基质(DBM)和起支撑作用的异体骨笼充填病损区,加速血管化进程,促进血管再生支撑软骨下骨面,防止股骨头塌陷;(4)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负重而保护愈合。

  通过生物力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症状体征观察等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表明,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植入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能为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板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具有骨诱导作用的自体松质骨颗粒,可以加速骨质修复。使骨吸收和爬行替代过程达到动态平衡,加强骨愈合并为关节软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

  该手术操作简单,不破坏患者股骨头本身的血液供应,创伤小,不增加日后行人工关节置换的困难,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其中包括省部级大型综合医院、三甲医院等)宣传推广应用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全国多次大会及学习班宣传并推广其临床应用。该方法在首届全国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家级继续较有项目学习班上作“导向性演讲”。

  4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的治疗骨坏死动物实验研究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治疗骨坏死的前期的动物实验,创伤小,操作简单,巧妙的解决了股骨头内减压同时支撑软骨及成骨修复这一难题,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该项目密切结合临床,设计合理,构思巧妙,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结论可信。

  实验动物及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设计与制备:22只成年雄性大尾绵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只(4髋)为正常对照组,20只行股骨头坏死造模,随机挑选2只于造模一月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剩下18只(36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A组单纯行坏死股骨头髓芯减压,B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自体松质骨,C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前取同批试验大尾绵羊的胫骨中段,由特制车床制成中空圆柱状,近端钝圆,骨笼外径分别为10 mm,长24 mm,骨笼壁厚1.5 mm,四周围有散在的小孔,直径1.5 mm(图1)。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医用组织库加工制作成同种冻干辐照骨支撑架。植入前用生理盐水浸泡30 min。

  股骨头坏死造模及手术方法: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制作:双侧造模,先结扎旋股内外侧动脉,然后用直径3.5 mm的钻头于股骨大转子基底部下1 cm处向股骨头顶部钻洞,深达软骨下骨下约3 mm。用注射器注入95%酒精2 ml约30 min,制作股骨头坏死模型。

  在动物模型制作一个月后分别对A、B、C三组动物行第二次手术。沿股骨大转子外侧下约1 cm处暴露股骨大转子下约1 cm处股骨外侧骨皮质,在X线机监视下将1枚导针经股骨颈钻入到软骨下骨的骨坏死区中央,用直径7 mm的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开股骨外侧骨皮质,经股骨颈清除骨坏死区死骨,继续沿导针钻入至软骨下骨约5 mm处,退出钻头,用外径10 mm的配套攻丝小心攻至软骨下骨约5 mm处;取同侧髂骨,将自体松质骨置于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内,填塞紧密,将装有自体松质骨的支撑架拧入攻丝好的隧道内;支撑架后的隧道用自体髂骨填塞紧密;逐层缝合伤口。(图2-4)同法行A、B两组动物手术。

  

  影像学观察:A、B、C三组动物分别与术后5周,10周和20周随机抽取两只(4侧)行X-ray、CT、MRI检查,观察股骨头内骨质变化和股骨头塌陷情况。X-ray投照条件:40 KV、6.4 mAs,投照距离100 cm。CT扫描条件:120 KV、200 MAS,Scan time 6.16 s,准值1.5。

  生物力学测定:A、B、C三组动物分别与术后5周,10周和20周随机抽取两只(4髋)动物处死,第五周时同时将两只(4髋)正常对照组动物亦处死,将取下的股骨头行力学测试,将股骨用薄铁皮包埋至大转子基底部,固定到一特殊的夹具并安装在AGS-10KND万能生物材料实验机上。将股骨定位于使股骨头前上部负重的位置与动物的自然步态中站立相受力相似。载重负荷用一1 cm粗的平头钉,将负荷增至峰值以确定股骨头的强度,本实验加压速率为5 mm/min,屈服后终止实验(图5)。

  组织学观察:A、B、C三组动物分别与术后5周,10周和20周随机抽取两只(4侧)动物处死,动物在处死前两周口服四环素(25 mg/kg/d)3天,处死前一周时在口服四环素(25 mg/kg/d)2天,处死行生物力学检测后将股骨头组织用70%乙醇固定,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切取厚5 μm含钙切片,用甲苯胺蓝和Goldner三色剂染色。20μ m切片Villanueva技术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

  影像学观察结果:髓芯减压组(A组):第五周,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外形无变化,髓芯减压囊腔呈低密度改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第十周,股骨头外形无明显变化,囊腔密度略增高;第二十周,有一侧关节间隙略变窄,股骨头外形略变扁平,囊腔密度中度增高,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晰。

  髓芯减压加自体骨植入组(B组):第五周,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外形无明显改变,股骨头中央有局限性高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图6);第十周,股骨头中央密度继续增高,与周围松质骨边界模糊,髋关节间隙正常(图7);第二十周,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中央区密度增高,与周围松质骨密度接近。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植入组(C组):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外形无明显改变,支架周围有一低密度带状影(图8);第十周,支架周围带状低密度影增高,与周围松质骨密度接近(图9);第二十周,股骨头外形正常,髋关节间隙无异常改变,支架周围带状低密度影消失,支架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

  

  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所做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单纯髓芯减压组(A组)和髓芯减压加自体骨植入组(B组)股骨头力学强度减弱,和正常股骨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一直持续到术后20周。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植入组(C组)较正常股骨头力学强度略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和A、B两组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组织学观察及评估结果:从股骨头、颈和转子间区作中央冠状切片和多重横断面切片。髓芯减压组(A组):术后第五周的骨切片检查显示纤维组织向减压区生长并延伸至洞的近端,在洞的内壁有少许贴敷性新骨形成。术后10周时的骨切片显示纤维组织覆盖了洞壁的小梁间隙,端并未进一步伸入到股骨头的松质骨中去。在洞的内壁有贴敷性新骨形成增多,并有少量转化性新骨形成。术后20周的骨切片显示同样的结果,并出现纤维组织深入到股骨头颈部的死骨中,股骨头重建血运,伴有大量纤维和破骨。

  髓芯减压加自体骨植入组(B组):术后第五周的骨切片检查显示在移植骨周围有新生骨形成,可见成熟的骨单位。术后10周时的骨切片显示新生的骨组织进一步成熟,形成成熟的骨单位,但在髓腔内还有移植骨残留,残留骨染色浅,无原有的结构特征。术后20周的骨切片显示原移植骨已彻底吸收,新生骨单位代替移植骨,填充于原植骨区。

  表1 股骨头最大载荷(N)和最大应力(N/mm2)

  分组

  最大载荷(N) x±s

  最大应力(N/mm2) x±s

  5周

  10周

  20周

  5周

  10周

  20周

  对照组

  4614.5±532.5

  4614.5±532.5

  4614.5±532.5

  58.78±6.78

  58.78±6.78

  58.78±6.78

  A组

  3635.5±783.5

  3837.5±674.5

  3849.5±825.0

  46.31±9.98

  48.89±8.59

  49.04±10.51

  B组

  3736.0±684.5

  3934.0±743.0

  3845.5±946.5

  47.59±8.72

  50.11±9.46

  48.99±12.06

  C组

  4734.5±583.5

  4636.0±624.0

  4811.0±773.5

  60.31±7.43

  59.06±7.95

  61.29±9.85

  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植入组(C组):术后第五周的骨切片检查显示支架周围有少量坏死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骨小梁内偶见空骨陷窝,同时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由新生骨小梁和胶原纤维形成,支架内外有少量胶原纤维和软骨形成,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0周时的骨切片显示骨小梁增粗、增多,骨细胞密集,核清晰、居中,支架内外有大量胶原纤维及软骨形成,通过支架上的圆孔相连,炎性细胞少见。术后20周的骨切片显示骨小梁进一步增粗、增多,骨基质内骨细胞密集,骨小梁边缘见成骨细胞呈串珠样排列,又成熟的骨小梁通过支架上的圆孔。

  在本实验中,术后5周三组新生骨形成图像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植入组(C组)新骨形成量高于髓芯减压组(A组),(p<0.01);髓芯减压加自体骨植入组(b组)新骨形成量略高于c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术后5周三组新骨形成量(μ m2) (x±s)

  

  A组

  B组

  C组

  10994.68±232.6

  72809.92±546.8

  69978.91±734.5

  

5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的治疗骨坏死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一般资料:本组股骨头坏死患者54例56个髋关节,男性32例(34个髋关节),女性22例(22个髋关节);年龄25~47岁。病因分别为:与皮质激素有关者32例(34髋),特发性12例,酒精性8例,其他2例,无明显原因者1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过不同方法保守治疗达6个月以上,疗效欠佳,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6个髋关节按 Ficat 病变分期为:I期26髋,II期22髋,III期8髋。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为杨述华教授等设计,为中空圆柱状,近端钝圆,骨笼外径为16 mm,长34 mm,骨笼壁厚2~3 mm,四周围有散在的小孔,直径1.5mm,表面螺纹间距2.5 mm,螺纹深1.5mm,笼的尾部有深1~2mm,宽1.5mm的横槽(图10)。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省医用组织库监制,取异体肱骨中段作为制备材料,经深冻、清洗、去髓、冻干、辐照灭菌等步骤后完成。并配有相应的空心钻头和攻丝。

  手术技术方法:麻醉成功后,将患者置于可透视的骨科手术床上,患侧髋部垫高30o,患肢维持外展内旋位固定,常规消毒铺巾;于大转子下1 cm处向下作长约5 cm的外侧中线纵行切口,切开外侧筋膜,沿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在C臂X线机监视下将1枚导针经股骨颈钻入到软骨下骨的骨坏死区中央(图11),注意不要穿透关节面,用直径13 mm的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开股骨外侧骨皮质,经股骨颈清除骨坏死区死骨,继续沿导针钻入至软骨下骨约5 mm处(图12),退出钻头,用外径16 mm螺纹深1.5 mm的配套攻丝小心攻出螺纹至软骨下骨约 5 mm处,注意不要用锤敲打(图13);取同侧髂骨,将自体松质骨颗粒置于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内,填塞紧密,将装有自体松质骨颗粒的支撑架拧入攻丝好的隧道内(图14);支撑架后的隧道用自体髂骨填塞紧密;分层缝合伤口。

  

  图11. 将1枚导针经股骨颈钻入到软骨下骨的骨坏死区中央图。12. 空心钻头沿导针经股骨颈钻入至软骨下骨约5mm处。 图13. 攻丝攻出螺纹至软骨下骨约5mm处。图14. 支撑架沿隧道拧入股骨头内。

  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进行评价。临床评价占60分,其中疼痛25分,功能18分,关节活动度17分;X线评价占40分。评价标准: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

临床随访结果及典型病例随访:

  本组54例患者(56例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术后53例患髋疼痛完全缓解,3例有轻度疼痛,均无明显并发症。疗效评价:优38髋,良15髋,可3髋,优良率占95.8%。全部患者已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典型病例随访结构如下:

  图15. 36岁,双髋疼痛一年余入院。术前X线示双侧股骨头坏死(左),入院后行双侧股骨头髓心减压+双侧骨支撑架植入术(b), 术后18个月,X线示右侧骨笼部分吸收。术后2年,右侧骨笼明显吸收(d)。

  

  图16. 女,31岁,以“右髋疼痛6月,加重10天”入院,X线没有明显坏死(a),MRI诊断为Ficat Ⅰ期股骨头坏死(b)。行空心骨螺钉结合自体骨移植手术,术后X线片显示骨螺钉放置在坏死区域(c),术后2年,右侧骨笼明显吸收(d)。

  

  图17.男,39岁,双侧股骨头坏死。左侧行髓心减压+骨笼植入术;右侧未作特殊处理。术后1月X线(a),术后1年X线(b);术后3年X线示,左侧骨笼明显吸收,骨坏死轻度进展;右侧股骨头坏死塌陷明显(c)。

  

  图18. 男,19岁,双侧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术前X线示双侧股骨头大范围坏死(a), 术前CT示双侧股骨头坏死(b), 术前MRI示双侧股骨头坏死(c); (d/e) 术后3个月,双侧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接近至正常;(f) 术后1年随访,X线示,骨支撑架位置佳,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正常,Harris评分92分。

  

  以上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该手术方式的出发点,是综合治疗缺血性骨坏死几种方法的优点,用改良的髓芯减压术减轻股骨头骨内压力,以增加其血供和减轻病人疼痛;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的植入可对坏死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起到有力的持续机械支撑,降低局部应力;将具有骨诱导活性的自体松质骨置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后一起植入软骨下骨来加强其成骨过程,使骨吸收和新骨形成过程达到平衡,加强骨愈合,为关节软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的植入,能为软骨下骨板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且不影响新骨的长入。临床证实有效率为95.8%,无并发症发生。

  6 多孔钽棒植入与异体螺纹骨笼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多孔钽金属具有人体松质骨结构特点的蜂窝离体棒状结构,弹性模量与腓骨相当,具有生理性应力分布和高摩擦系数,提论上科提供对股骨头的结构性支撑,刺激骨修复,增强坏死区的再血管化并避免出现应力遮挡。多孔钽棒支撑技术是在髓芯减压和腓骨移植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手术适应证为早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其理论与相关基础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与2000年6月开始评价多孔钽假体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初在美国境内进行临床试验,又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应用,后进入中国大陆临床使用。

  多孔钽棒植入手术操作简单步骤:①确定髓芯减压轨道:于股骨近端外侧切口暴露侧方股骨皮质,以小转子稍上方水平线与股骨外侧皮质的交点为进针点,骨坏死区的中心为进针方向,确定髓芯减压轨道线。② 插入导针:使髋部内旋10°~15°,以消除股骨颈前倾角对位置的影响,保证导针在股骨颈正中冠状面;以3.2mm导针插入距股骨头骨内膜5mm处。③扩髓:在导针位置,用空心钻从8 mm直径开始逐步扩髓至9 mm;扩髓过程中应清理空心钻,以防止骨质碎片在其中聚集。④取活检:当空心钻进入坏死骨而未穿透坏死区时,取活检。⑤扩髓至10mm:以10mm空心钻扩髓。⑥测深:插入测深尺确定所需钽棒的长度,测量的长度应避免钽棒尾部最终露在侧方皮质外,以避免其磨损周围软组织而造成疼痛。⑦攻丝:在攻丝的前端安装相应长度的攻丝延长部分,顺时针旋转,使螺纹全部进入股骨。⑧植入钽棒:旋入钽棒,使其尾部稍龛入骨皮质内;植入时如遇到阻力,应确定攻丝是否到位或髓道中是否有碎骨片。

  钽棒治疗组:我科于2008年5月~2008年11月对25例(29髋)SteinbergⅠ~Ⅲ期股骨头坏死行多孔钽金属螺钉植入。共25例患者29髋,男14例17髋,女11例12髋;年龄29-48岁,平均36岁;根据steinberg 分期:1期 10髋,2期16髋,3期3髋。采用全身麻醉,在C形臂透视机监视下行股骨头坏死区域钻孔减压,并植入相应长度的多孔钽金属螺钉。所有病历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32月,平均24个月。术后20个月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优19髋,良4髋,可4髋,差2髋,优良率为79.3%。术前Harris评分48.3±12.6,术后Harris评分为79.2±10.8。

  异体骨笼治疗组:我科于2000年2月~2007年8月对73例(78髋)SteinbergⅠ~Ⅲ期股骨头坏死行髓芯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治疗。男50例53髋,女23例25髋;年龄27-49岁,平均37岁;根据steinberg 分期:Ⅰ期 8髋,2期65髋,Ⅲ期5髋。采用侧方小切口入路,行髓芯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单髋手术时间30~64min,平均41min,出血量30~120ml,平均50ml。57例59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5年,平均2年。术后24月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优40髋,良9髋,可4髋,差5髋,优良率为83.1%。术前Harris评分64.4±6.8,术后Harris评分为84.9±18.2。

  对比2组方法治疗结果,2组患者大部分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0-24月。根据Harris评分,钽棒治疗组:优19髋,良4髋,可4髋,差2髋,优良率为79.3%;异体骨笼治疗组:优40髋,良9髋,可4髋,差5髋,优良率为83.1%。异体骨笼治疗组优良率高于钽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二者由于都是微创操作,步骤均不复杂,单髋手术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左右,出血均较少,二者无明显差异。异体骨笼治疗组中5例失败患者,Steinberg分期均为II期B或C,平均随访13个月后观察到发生股骨头塌陷,但疼痛不明显。 而钽棒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10月年即出现明显患髋股骨头关节面塌陷,患髋疼痛明显,不能行走(典型病例见图19),另外4例患者股骨头坏死出现不同程度进展。对比结果提示,多孔钽螺钉植入是一种微创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症状,对股骨头坏死的的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但2年随访疗效较1年随访股骨头坏死发生明显进展,而异体骨笼治疗组患髋疼痛均明显减轻,2年随访股骨头坏死进展不明显,我们认为异体骨笼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优于多孔钽棒。

  图19 典型病例:患者 男43y 双髋疼痛4年余。 患者患髋为Steinberg分期II期,行双侧多孔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10月后出现双髋股骨头塌陷,双髋疼痛加重,影响行走,21个月后复查双侧股骨头塌陷进一步加重,双髋疼痛,股骨头坏死进展明显。

三 方法评价及应用情况

  1 第三方评价

  该方法在06年的卫生部科研鉴定中获得较高的评价。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者从临床实际出发,设计出中空圆柱行带螺纹的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支撑架,并结合自体松质骨颗粒移植,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早中期治疗。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能为软骨下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且自体松质骨颗粒具有骨诱导作用,加速骨修复。该项目密切结合临床,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既有前期的动物实验,又有早期临床应用,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结论可信。本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巧妙的解决了股骨头内减压同时支撑软骨及成骨修复这一难题,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经查新咨询报告证实,该方法创新性在于:将冻干辐照处理后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应用于模拟临床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和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影像学、生物力学、组织病理学、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观察指标,评估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经冻干辐照处理后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其表现为骨支撑架的爬行替代与吸收和新骨的形成之间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使骨支撑架始终保持其力学特性和硬度,为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板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该方法采用的材料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由中国防护研究院山西医用组织库监制完成,在国际上尚无报导,属国际先进。

  为研究其在防治股骨头坏死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将设计合理,经过冻干辐照处理后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应用于模拟临床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通过影像学、生物力学、组织病理学、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观察指标,研究其作用;同时并将经过严格制作工序的人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小范围的应用于临床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从随访的结果来看,髓心减压及异体螺纹骨笼结合脱钙骨基质和自体骨植入术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Steinberg I、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于年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对于推迟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重要意义。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中空呈圆柱状带螺纹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将其和自体松质骨一起通过中心减压隧道植入到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板下,提供力学支撑,防止其进一步塌陷,有利于坏死区域血管再生及坏死骨的修复,并进行相关的动物实验进行生物力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价,国内外未见相同文献报道,该方法具有创新性。

  2 推广、应用情况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目前骨科面临的难题,其中期的治疗(FicatⅡ、Ⅲ期)目前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太满意,往往进一步发展至塌陷或已存在的塌陷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而不得不行髋关节置换。由于全髋置换对股骨头坏死疗效较其他疾病行全髋置换术差。而股骨头坏死病人多发生于30~50岁年龄组。目前,人工关节的使用年限尚不能达到患者预期寿命,再次翻修效果更差。因此,对中期股骨头坏死大部分学者仍主张采取尽量保存股骨头的方法。但在保存股骨头的治疗方法中,如何增强股骨头软骨下骨强度,防止其塌陷已成为临床骨科亟待解决的难题。

  该方法为股骨头坏死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支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措施,有效延缓了股骨头塌陷的时间,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如能在临床推广使用势必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本研究发表相关论文 105篇,专题讲座和综述17篇,国际重要会议论文和摘要12篇,其中SCI收录13篇,EI收录2 篇。项目负责人就该课题在首届全国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家级继续较有项目学习班上作“导向性演讲”。

  该手术操作简单,不破坏患者股骨头本身的血液供应,创伤小,不增加日后行人工关节置换的困难,已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等全国26家医院(其中包括省部级大型综合医院、三甲医院等)宣传推广应用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全国多次大会及学习班宣传并推广其临床应用。

  虽然股骨头坏死在我国发病率高,但发病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股骨头已经坍陷变形,因此错过了保头治疗的最佳时期。为了使该方法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以造福更多的患者,新的早期诊断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也有必要行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筛查;加大社会宣传,使更多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能在早期获得正确及时的治疗。

  4 社会效益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目前骨科面临的难题,虽然病因不同,但股骨头坏死却有非常相似的病理改变和修复过程。而股骨头一旦塌陷,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特别是中青年,常为双侧关节同时受累,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长期疗效尚不理想。因此,早期恰当的治疗可使相当数量的患者免除或推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因此该方法成果,设计出中空圆柱行带螺纹的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支撑架,并结合自体松质骨颗粒移植,为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板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防止其进一步塌陷。本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巧妙的解决了股骨头内减压同时支撑软骨及成骨修复这一难题,有效延缓了股骨头塌陷的时间,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如能在临床推广使用势必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 总结

  该方法针对早中期的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板的生物力学变化,设计一种中空呈圆柱状带螺纹的支撑架,通过中心减压隧道植入到坏死区软骨下骨板下,防止其塌陷,并对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估进行了完整而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全国26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降低了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延缓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生,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可行和简便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疗效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免除患者因为多次全髋置换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卫生部组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