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一字之差,概念要清

2016年11月27日 71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进步,骨质疏松日渐成为热门的话题。电视、报纸及很多媒体都很关注骨质疏松的问题,但我们理解的“骨质疏松”跟医生诊断的“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吗?

       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量有所丢失,表现为骨质变得更薄、更松,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老化过程。这个过程在X线片上会有所表现,放射科医生往往会在报告单上写上“骨质稀疏”或“骨质疏松”;很多老人会拿着这样的报告来看门诊,但这就是骨质疏松症吗?

       虽然跟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的骨质一定会更加疏松,但套用一句广告词,“不是所有骨质疏松都叫做骨质疏松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有着骨密度数值标准:和年轻时达到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2.5个正常波动范围(标准差)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低于正常值一个标准差以上但还没有达到2.5个标准差时,只能算是骨量减少。打个简单化的比方,比如考试60-100分都算通过,平均分在80分,那么波动范围是上下20分,则分数在30-60分算是骨量减少,30分以下才能诊断是骨质疏松症。也就是说,骨质疏松先是正常值中较低的骨量,然后是骨量减少,最后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才能算是骨质疏松症。很多老人其实是有骨质疏松,但严格来说是在骨量减少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发生过骨质疏松骨折,则还不能直接诊断骨质疏松症。所以,提高骨质疏松的意识是对的,也是科普宣传的目标;但也不必看到“骨质疏松”就草木皆兵,因为是否真的算是骨质疏松症,还需要正规的骨密度检查才能确定。

        然而,是不是还没到骨质疏松症就没事了呢?也不对。如果已经出现了骨量减少,并且具有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有骨折史,绝经过早,或者妈妈这边的母亲亲属有过骨质疏松骨折的病史等等,就是具有了危险因素,就需要开始骨质疏松症的规范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很多,可以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一分钟自测表很容易地进行判断,或是找医生帮忙确定一下。

       总的说来,就是骨质疏松的问题需要辨证科学地来看,既不是疏于认识,对骨质疏松症不诊断不治疗,直到发生了骨质疏松骨折才追悔莫及;也不是草木皆兵,看到“骨质疏松”就乱吃药,尤其是吃很多以广告宣传为主要手段的保健品,花了一堆钱也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现在各大医院都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医生,还是应该及时就诊,规范治疗,才能得到正确规范的医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