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肿瘤术后,患者及家属需要注意什么才能恢复更快?

2020年08月27日 855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肿瘤手术后的恢复问题是外科医生关注的课题,也是患者和家属关心的热点问题。手术后经常会遇到患者或家属来咨询:“手术后补些啥能使刀口恢复得更快?”,“什么时候可以拔引流管?”,“病人发烧了,怎么办?”等等。其中不乏一些很专业的问题,针对病人病情的不同,所需要进行的医疗处理也有所不同,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清楚。专业的部分我们需要交给医生来处理。对于非专业的部分,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促进自己的康复呢?本篇科普,我将以胃肠肿瘤为例,对肿瘤术后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的一些通用性知识点进行讲解,弄清并且做好以下几点,您就可以成为医生眼中的优质患者/家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范彪

一、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及病房管理要求

医院常常人满为患,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需要安静的休养。患者家属及好友的探视时间需遵守探视制度,不要打扰其他患者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每位患者在术后安排一名陪护/家属足够照顾患者。

医院护工具有长期照顾术后患者的经验,请护工进行陪护虽然需要花费一些费用,但其实是最经济实惠、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术后陪护过程中一些小细节的疏忽,可能会造成术后并发症发现的延迟,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患者恢复,造成患者及家属经济上的损失,甚至造成病情加重,危及患者生命。比起家属,护工陪护更容易发现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一些细小问题,并能更好地执行医护宣教中的注意事项,保障患者的恢复。

特别不推荐患者采用家属轮流陪护方式。患者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会不定期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针对患者病情会交代一些注意点,家属轮流照顾的交接过程,很容易造成注意事项的脱漏,影响患者恢复。另外,病房过多外来人员的流通,还会影响患者休息和恢复,也增加了术后患者感染的几率。

二、术后患者家属关注要点

1、患者体位:患者术后回到病房一般采取平卧位,注意保暖,被子、衣服的厚薄应根据患者的感觉,若患者麻醉尚未完全恢复处于嗜睡状态,那需要根据家属的感觉,让患者适当保暖。切不可过多增加衣物,待患者醒来下地活动,衣物增减过多反而容易引起着凉、感冒,影响术后恢复。

2、心电监护: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心电监测。图1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的显示屏。几项主要监测指标都有英文缩写,心率的英文缩写为HR,血氧饱和度为SPO2。血压为BP,呼吸为RR(有些监护仪只显示英文缩写)。图1中的HR示数为69次/分,BP为115/70mmHg, SPO2为97%,RR为23次/分。HR的正常范围60-100次/分,SPO2不低于90%。BP不低于90/60mmHg。为了更及时地掌握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仪设置的报警范围往往比较宽泛。如果出现示数不在上述范围或者出现报警时,家属不要出现惊慌失措,及时告知护士。护士会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情况通知主管医生或者值班医生进行处理。

图1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的显示屏

3.疼痛控制:患者术后感到腹部伤口疼痛,这是手术后正常的现象。随着术后天数的增加,伤口疼痛会逐渐减弱。一般情况下,麻醉医生会给患者安置止痛泵。止痛泵内含有止痛药,外有加量按钮。在不按压加量按钮的情况下,止痛泵内的止痛药是持续微量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发挥持续镇痛作用。当患者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按压加量按钮实现止痛药物加量。一般自控镇痛的锁定时间为15-20分钟。如果发生疼痛,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护士,不要忍受疼痛,正常使用止痛药不会影响伤口的恢复或者造成上瘾,家属不要有顾虑,也不要在未告知医生护士的情况下频繁按压加量按钮。判断疼痛是否需要处理的简单方法为,当疼痛强度达到影响睡眠或者影响进食,则需要进行止痛药物干预。

4、发热处理:患者术后常出现发热,当体温未超过38.5度时,家属不必惊慌失措,可能是术后的吸收热,一般先进行物理降温(例如温水擦浴、凉毛巾包裹冰袋敷患者额头、腋窝、腹股沟)或退热治疗。当患者体温超过38.5度时,医生会进行感染相关排查(如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吻合口瘘、腹腔感染、锁穿管感染等),患者及家属此时因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化验,以争取尽早地找到发热原因,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尽快恢复。

5.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身上一般有1-2根引流管。家属应该注意引流管的走行方向。当患者卧床时,家属应该用别针把引流袋固定在床单上,注意不要使引流管打折、受压(因为这样会导致引流不畅,增加腹腔感染风险)。患者在翻身活动前,家属应该将引流袋的固定状态解除,并注意保护好两侧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到牵拉导致脱出。患者下床活动时,应先将引流袋稳妥固定在衣摆下缘或裤腿两侧。特别要注意的是,不管患者处于何种体位,引流袋所处的水平高度要一直低于引流管在腹壁出口的水平高度,否则容易引流不畅。

6.胃管的护理:患者术后留置胃管的目的是减轻腹胀、引流胃液,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如果发现固定胃管的胶布、细线松脱时,需要及时找护士重新固定,避免胃管过早脱落,影响术后恢复。

三、术后患者配合要点

1、术后活动: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各方面生理功能的恢复(如心肺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可在床上活动四肢。手术后第一天上午在体力可以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活动范围和运动量视体力循序渐进。比如让家属先把病床摇高,在床边坐一会,然后在床边站立,接着在病房内行走,最后在病房走廊行走。如患者无心肺或者脑血管疾病,术后争取第一天下床3次,每次15-20分钟,以后根据病人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2、弹力袜和双下肢驱动: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风险较高,肺栓塞可引起低氧血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术后穿弹力袜和进行双下肢驱动的目的都是促进患者深部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的风险。患者手术后应尽量穿着弹力袜,手术后可先穿腿长型(长款),随着下床活动增加,可穿膝长型(短款),以后两者交替穿用。少数病人不适应,可暂时脱下,卧床时需要穿着。建议术后穿弹力袜6个月,双下肢驱动持续做到出院为止。

3.咳嗽、咳痰和深呼吸:术后(气管插管后),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容易坠积在下肺引起肺炎、肺不张,双侧胸腔有时也会存在反应性胸腔积液。此时患者的翻身、叩背、咳痰非常重要,甚至决定肺部感染的转归。患者咳痰时应自己用双手从腹部两侧向中间挤压(患者自己才能够感受到咳嗽引起腹腔压力的变化,从而施加适当的对抗力量以保护伤口),减少腹部张力(减轻腹部切口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当患者疼痛剧烈时,需及时告知医生。此时给予雾化排痰药物、适当止痛、翻身、叩背(从下往上叩),能减轻排痰的难度。深呼吸及吹气球锻炼有助于不张肺的复张,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4.饮食:胃肠肿瘤术后需要禁食水,医生会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决定饮食过渡时间。饮食过渡的原则是少食多餐,逐步过渡。患者应遵医嘱,切不可自作主张,过早进食,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当吻合口未愈合牢固,过早进食,可能引起吻合口瘘,食物漏入腹腔,引起腹腔感染,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行腹腔冲洗,甚至危及生命。

总的来说,患者术后的康复过程是医生、护士、患者及陪护家属/护工集体配合的结果。只有所有环节都做好,患者的康复过程才会顺利。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恢复时间,甚至引起不良后果。当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时候,患者及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诊治,存在疑问时应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快的明确原因,做到尽早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