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儿童精神科爆满!比成人高2倍,这5类心理问题需警惕

2023年11月15日 425人阅读

前几天,一则“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新闻冲上热搜,开学才1个多月,这么多孩子都出现了心理问题?
忍不住发出灵魂敲打:现在的小孩,内心都这么脆弱吗?



因为写作业、玩游戏这些问题和老师、父母吵架,最后酿成惨剧的新闻,见的还少吗?
当真是说不得、打不得?还是“另有隐情”?


开学只是诱因

心理问题是“攒”出来的


我们的童年,只有语文和数学。
我们的童年,更多是天空和田野。
现在的孩子,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



人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飞快的生活、学习节奏,儿童的心理健康难免受“牵连”。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2014年5月4日的报道,德国儿科医生莫妮卡·尼豪斯针对6800名12岁以下儿童的研究发现,作息不规律的儿童做噩梦的几率更高。
反复做噩梦可能与婴儿时期遭受心灵创伤有关,若不及时治疗,将造成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抑郁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病学组副组长何凡认为,开学压力只是诱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日积月累造成,量变产生质变。

心理疾病:一个人由于晋升高度紧张、干扰,使自己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发生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学习困难、害怕处理人际关系、环境改变(幼升小、小升初)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



大多数情况能在几天内完成自我调节,但有时若没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帮助,小问题会被积攒成大问题。


这5类心理问题

不同年龄的孩子不一样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基因决定气质基础,而家庭结构、父母个性、家庭教育等家庭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其个性发育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过于娇惯、答应不合理要求、经常打骂、忽视正当要求等都会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冷漠的家庭关系、父母长期不和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高危因素,而社会风气、传播媒介等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多动

咬指甲、咬铅笔等小动作不停,总喜欢爬上爬下,爱跑动、爱叫喊或讲话,心理问题往往会表现在行为上
注意力不集中

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能专心听讲,容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
交流障碍

人际交往能够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退缩等,都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情绪自控力差

任性、克制力差,经常因小事喊叫或哭闹,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

恐怖与失眠

对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感到害怕,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恐惶不安。
入睡困难,睡觉时常常惊醒、大声哭闹,有时甚至会出现梦游的情况。
另外,经常咬指甲、“吃”手指等也是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缺乏社会活动、照顾过度等有关。


不同年龄段孩子

常见的问题

  •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动过度、爱发脾气、任性、自私、娇气、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

  • 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

  •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反应过度、偷窃、爱打架、骂人、说谎;

  • 12岁以后:焦虑、抑郁、易怒、冲动。


避免一味说教

有效沟通、及时引导与支持


好巧不巧,2023年10月10日的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恰恰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随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步改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改变教养态度和方式,避免过度保护、过度控制。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对于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要给予一定帮助。
不提过高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请求;原则性处理不合理要求,不要过度责罚。
多与其他孩子接触,不要将孩子关在家里,丰富多样的成长环境能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周围世界,而不是手机、电视。
赏识教育: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和自豪感。
挫折教育: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是不健康的思想,让他们学会把别人的进步当做自己进步的动力。
“平凡”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傲慢、任性、霸道等行为的错误,学会谦虚、平等。
研究表明,优秀的孩子会更加自信,但也比普通孩子有更多的心理负担。
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进行至少半小时的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引导并提供有效支持,不要一味说教。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个时间段,健康的生活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健康的心。


参考文献

[1]聂建军. 儿童心理健康浅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5):141.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35.125.

[2]刘敬. 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界,2014(4):132-132,161. DOI:10.3969/j.issn.1674-9510.2014.04.114.

[3]马瑞珍. 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学周刊,2021(12):183-18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91.

[4]任亚赞. 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 饮食保健,2018,5(8):253-254. DOI:10.3969/j.issn.2095-8439.2018.08.312.

[5]张喜. 国内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0):303-304,311. DOI:10.3969/j.issn.1673-291X.2011.20.141.

[6]王玉霞. 儿童心理疾病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2):279-279,280.

[7]云海. 关注儿童心理疾病[J]. 家庭与家教,2006(10):28.

[8]德国医生新发现:儿童噩梦多提示心理疾病[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0):2332-2332.

[9]孙清廉. 好孩子心理更脆弱--关心优秀生的心理健康[J]. 家庭医学,2002(8):10. DOI:10.3969/j.issn.1001-0203.2002.08.0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