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品行障碍

2019年06月25日 94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一种在儿童少年期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社会规范的,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攻击与对立违抗性行为。据国内调查,患病率为1.45%~13.6%,国外报道患病率为5%~25%,发病高峰在学龄期,男︰女≈5~6︰1,男孩居多。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生物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性染色体异常—47XYY和47XXY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中枢神经内5—HT水平低、雄性激素分泌过高以及轻微脑功能障碍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儿童及不良性格也易出现品行障碍。湖北省中医院精神科肖代齐

2.社会环境及家庭因素:社会与家庭不良影响常常诱发并加剧品行障碍。譬如父母有精神病、酗酒、药瘾、反社会人格及多次犯罪者;家庭结构破裂、父母经常吵架、斗殴及其他家庭暴力者,或过分放纵、溺爱或虐待子女者。不良社会环境,儿童如处在小团体、小环境的社区与伙伴、同学之中充满暴力与违法时也易促成品行障碍的出现。生物、家庭、社会与品行障碍之间的确切病因至今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若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护,最易形成脏腑功能不足的病理变化。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亢盛,则可见情志执拗,行为不合规范,不顾禁令。若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肝阳易亢,肾水无以制火使心火有余,则见心烦易怒,出现攻击他人,发泄内心郁闷。若脾气不足,生湿生痰,痰浊内蕴,化热化火,使痰火扰心,出现神志不安,暴戾等对抗行为。

【临床表现】

一、反社会性品行:经常说谎、暴怒、怀恨他人、存心报复、经常破坏物品、流浪在外,长期与他人争吵不休,故意干扰别人,性格残忍,有偷窃、勒索、抢劫行为或强奸、猥亵等。

二、对立违抗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为不服从,违拗、挑衅,其品行变坏已超过一般儿童。

三、其他品行障碍:品行障碍与儿童多动症同时存在,其同病率可高达30%~58%;品行障碍也常合并情绪抑郁、焦虑或激惹等,有的患儿还存在发育不良、语言能力差、阅读困难、运动不协调以及认知能力差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如果病程在半年以上,患者同时存在反社会行为、攻击与对立行为,出现的行为问题与年龄明显不相称,并排除心理发育障碍和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即可诊断反社会行为障碍。如若患儿是10岁以下,只出现对立违拗行为,没有反社会、攻击行为则可诊断为对立违抗行为障碍。

(二)中医诊断要点

本病由于先天不足,以虚证并兼有虚实夹杂为多见。常见证型有阴虚阳亢、痰火扰心。

二、鉴别诊断

(一)儿童多动症:常以注意力缺陷障碍为主要表现,用中枢振奋剂治疗有效,而不同于单纯的品行障碍,由此可以鉴别。

(二)精神发育迟滞,有智力缺陷,缺乏认知功能,无法控制自己行为。如有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出现违法、对抗,也可诊断为合并品行障碍。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思维障碍、幻觉、妄想、情感淡漠及行为怪异等症状,而不同于品行障碍。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以心理治疗为主:一是对患者本人,再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辅助以药物对症治疗。

2.中医治则是标本兼治,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五脏安、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二、西医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包括行为模拟治疗和操作性处理法。行为模拟是基于观察学习的理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治疗法,使患者获得新的知识,得到另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操性处理是一种矫正治疗法,目的在于取消不适当的行为模式,具体有:阳性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惩罚法、矫枉过正法等。

2.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相比更着重于纠正品行问题的错误认识,以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3.家庭治疗;协调家庭关系,化解家庭矛盾,减少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为此家庭成员,尤其父母必须合作,通过评估后制订治疗方案才能收效。

(三)药物治疗:并无有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对有攻击行为者可选用奋乃静、泰必利、氟哌啶醇,或第二代抗精神药如奎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等。对有多动性行为者可选用哌醋甲酯等。对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情绪者,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或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对焦虑者以苯二氮卓类药为宜,对强迫恐怖者氯米帕明、帕罗西汀、氟西汀等都可选用。

三、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

证候:心烦易怒,冲动,脾气暴戾,常出现攻击行为。兼有心肝血虚可出现忧郁、恐惧等。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大补阴丸《医学正传》加减,熟地、龟板、黄柏、知母、龙牡、远志,心肝血虚者加丹参、当归。

2.痰火扰心

证候:烦躁不宁,对立违拗难以制约,郁闷躁动。

治法:降火逐痰开窍

方药:礞石滚痰丸《玉机微义》加味,大黄、黄芩、沉香、礞石、石菖蒲、炙远志、瓜蒌。

(二)针灸治疗

主穴:内关、大椎,配穴:烦躁不安配定神、神庭、照海。

【预防、调护与预后】

由于家庭问题及不良社会交往逐渐发生行为问题,逐渐衍化加重,必须予以干预和杜绝其发生;预后不良与下列原因有关:发病年龄越早越差,临床表现多样者较差,家庭、学校和在社交多个场合均有问题者较差,如不良环境不能改善者差。总之,本病多数预后不良,少数较好。

从中医临床来看,不良行为导致的病症,大都为慢性虚损,某些不良行为长期下去,可使相关脏腑逐渐受到克伐,其结果是“使正真之气如削去之”。中医调护以意疗为主,常用方法有移情易性、劝说开导、暗示诱导、澄心静志、以意导引等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