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什么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2019年05月29日 895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简称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眼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见、严重的角膜病,居角膜病发病率和致盲原因的首位,该病患者全球可能超过1000万人。它是由病毒感染、免疫与炎症反应参与、损伤角膜及眼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眼病。本病常于感冒、发热后发病,起病缓慢,病程长,易于复发。由于某种原因目前尚感无有效控制复发的药物,多次复发后角膜混浊加重,最终可导致失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明亮

临床表现:⑴原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见于幼儿,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嘴唇或皮肤出现自限性疱疹,眼部主要表现为滤泡性或假膜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的水疱或脓疱,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其特点为树枝短、出现晚、存在时间短(1~3天),偶也可导致盘状角膜炎。

⑵复发单纯疱疹病毒性感染:发热、疲劳、紫外线照射、外伤、精神压力大、月经期、免疫缺陷病等,可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复发。根据炎症的部位可分为浅层型和深层型。浅层型包括点状、树枝状、地图状及边缘性角膜炎;深层型包括角膜基质炎及角膜内皮炎。复发感染的特点是不侵犯全身,无全身症状。

以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多根据发病的部位分为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非坏死性和坏死性角膜基质炎。近年来根据病变部位和病理生理特点有新的分类方法:分为上皮角膜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基质型角膜炎、内皮型角膜炎。

⑴上皮角膜炎:上皮角膜病变约占单纯疱疹性角膜炎2/3以上,眼痛、异物感、流泪,角膜上皮可见白色、近乎透明、稍隆起的针尖样小疱,可表现为点状或排列成行或聚集成簇,是为角膜疱疹。此期为时甚短,一般仅数小时至数十小时,此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阴性,因此常被忽略,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已改变。如及时发现和处理,痊愈后几乎不留痕迹。若未能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排列成行的疱疹,不久即扩大融合,中央上皮脱落,荧光素染色阳性,形成典型的树枝状溃疡。在溃疡的边缘,水肿的角膜上皮细胞内有活的病毒存在,炎症继续发展,亦可形成地图样或星芒状溃疡,有时溃疡可有多个,排列成岛屿状,以上病变位于浅层。少数未经控制的病例可继续向深部发展,导致角膜实质层溃疡。多数浅层溃疡经积极治疗后,可在1~2周内治愈。愈后角膜可留云翳,云翳对影响视力较小。

(2)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可能由感染病毒或免疫反应引起,此种类型患者常伴有角膜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泪膜异常,一般不是病毒感染的活动期,抗病毒药物可加重病情,致使无菌性角膜溃疡难以愈合。病灶可局限于角膜上皮表面及基质浅层,也可向基质深层发展。溃疡一般呈圆形,有光滑的卷边,长时间变化不大。处理不正确可能会引起角膜穿孔。

(3)角膜基质炎:角膜基质炎虽只占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初发病例的2%,但占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复发病例的20%~48%。角膜基质炎在临床的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感染引起的基质坏死性角膜炎,另一种主要为基质内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性角膜基质炎。

①基质坏死性角膜炎:较少见,多发于先前多次复发的树枝状角膜炎以及正在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盘状角膜炎。角膜表现为严重的基质炎症,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基质层新生血管、瘢痕,偶尔变薄和穿孔。同时发生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偶尔出现继发性青光眼。它的自然病程是2~12个月,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预后极差。

②免疫性角膜基质炎:角膜内皮的病变导致的角膜中央盘状基质水肿,上皮完整。后弹力层可有皱褶,轻度虹膜炎伴有局限性肉芽性角膜后沉着物(K P),可出现眼压高,无角膜坏死和角膜新生血管。免疫功能好的患者病情有自限性,持续数周至数月后水肿消退。

(4)角膜内皮炎:角膜内皮炎可分为盘状、弥漫性和丝状三种类型。盘状角膜炎是位于角膜中央或近中央处的圆形水肿,导致角膜呈灰白色毛玻璃状。裂隙灯检查水肿以角膜实质深层为主,角膜增厚,伴有后弹力层皱褶及内皮粗糙增厚现象,角膜后有KP,伴有轻度、中度虹膜炎,少数病例尚有房水混浊或前房积脓。角膜上皮一般正常,荧光素不着色。盘状角膜炎病程较长,通常为2~6个月。弥散形及线形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盘状角膜炎基本相同,只是角膜后KP呈弥散分布或呈线形分布。

总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危害性在于炎症的反复发作和长期不愈。造成角膜细胞的严重破坏,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角膜大量的新生血管都会严重影响视力。

参考文献:葛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