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骨质疏松】常见的骨质疏松到底能不能治好?

2019年12月12日 82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特发性(成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重点在于原发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病人一旦得了这病,常年累月地吃药打针,治疗期间还会反复骨折,骨质疏松的治疗到底有多难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沈炜亮

一 从病理上说

骨质疏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骨细胞数量减少,二是骨基质(矿物质)减少。骨质疏松的治疗最佳状态就是,骨细胞增加骨基质增加,但了解病因后,这几乎是不可完成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二 从病因上说

骨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年龄老化后促性激素的减少,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转换,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减少;二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引起的骨细胞死亡。骨基质减少的原因也有两点,一是年龄老化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能力降低;二是破骨细胞对骨基质的吸收增强

打个比方,骨细胞就像台机器,骨质疏松就像工厂的机器老化了,不但生产产品的能力降低,而机器的报废率在不断增加。而雪上加霜的是,有个叫破骨细胞的坏蛋,不但破坏机器还要破坏产品。从这个层面上说,骨质疏松的最佳治疗是增加成骨细胞的分化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但了解成骨细胞的调控后,这也几乎是不可完成任务。

三 从细胞活性调控上说

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调控因子主要是人体的各种激素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骨的主要是生长调节类激素如生长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胸腺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遗憾的是,这类因子水平随年龄老化而降低,而且作用于全身各种组织细胞,几乎很难用于临床。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激素主要是性激素钙调节类激素,如雌激素、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遗憾的是,这些因子也是随年龄老化而降低。略幸运的是,这些因子可以应用临床,虽然有各种的负作用。

实际上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增加肠道的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两方面。如果不能在成骨细胞这个最关键细胞上有所作为,也就是机器生产能力增加,骨质疏松治疗还是不可完成任务。

四 从钙吸收上说

需要很多的环节才能真正治疗骨质疏松。目前市售钙剂的钙含量基本都足够,但必需活性维生素D3(1,25-(OH)2 VitaminD3)才能完成钙的肠吸收,否则吃再多的钙,甚至把钙剂当饭也吸收非常有限。维生素D3的25位OH需要肾脏细胞的代谢才能活化,老年人肾脏功能下降,活化能力有限,食物钙变成血钙的能力有限。

退一步说,即使血钙充足,如果骨细胞合成基质的能力有限,不能变成骨钙,还是不能治疗骨质疏松,只会被代谢掉。就像如果机器的生产能力有限,再充足的原材料也是浪费,骨质疏松治疗还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五 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上说

目前主要有两类药物,一是激素类,二是二磷酸盐类。

激素类药物包括性激素类和钙调节类激素。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睾酮)作用最为明显,但遗憾的是会增加生殖系统癌症的风险,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降钙素止痛效果较好,在1990s和2000s被广泛应用,由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FDA建议非常慎用于骨质疏松。

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是阿仑磷酸钠和唑来磷酸)是相对小分子药物,循征效果较好,但需要长期服用。目前研究发现RANKL信号在成骨和破骨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一个治疗靶点,目前RANKL调节剂多为生物制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在研究中。还是很遗憾的是,即使把破骨细胞这个破坏机器和产品的坏蛋抓住,当机器的老化和报废率高时,产能还是会很低,骨质疏松治疗成为不可完成任务。因此,从治疗上说,已经骨质疏松的骨骼很难再成正常,药物治疗仅最大程度上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

即使骨质疏松治疗困难,我们可在两方面作为,一是预防,二是治疗。

从预防上说,①运动是最好的预防,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②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治疗目的是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①抑制骨吸收(雌激素、阿仑磷酸钠等);②增加钙吸收(钙剂、活性VitD等)

二次整理者: 阮登峰/沈炜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

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

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再生医学工作组;

本人专业诊治范围:

1,肌腱病&肌腱/韧带损伤:肘-网球肘;肩-肩周炎,肩袖损伤;膝-弹跳膝,跑步者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踝-跟腱炎,跟腱断裂;手腕部-腱鞘炎;筋膜炎

2,再生医学技术治疗运动系统疑难杂症,包括: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的修复、重建和再生;

门诊类型:肌腱病专科门诊!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专家门诊;

致谢:文章来源:感谢 脊柱外科医生张正丰 的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