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不同年龄段,都会“遇上”哪些心理疾病?赶紧对照下吧!

2022年11月22日 333人阅读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多动症、强迫症、自杀自残等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许多问题就会延续到成年。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恐惧症、人际关系敏感,精神分裂症等各类精神心理问题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接受度越来越高。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焦虑,什么是抑郁,什么是恐惧等等。也清楚该如何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困扰者,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变化,常常都会使人们变得异常敏感,容易引发很多心理疾病。图片对此,我们需要了解各个年龄段,都容易滋生哪些心理问题?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精神心理困扰儿童期(0-12岁)5岁之前的幼儿期,心理问题主要以行为障碍为主,包括抽动、多动、刻板动作和退缩行为等,多与教育方式以及家长关系状态有关。到了5岁之后的儿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育至关重要。这个时期容易出现孤僻、胆怯、焦虑和恐惧症等问题,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图片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面临升学、交友、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迅速扩充知识并适应社会,尝试处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容易导致青少年情感脆弱,喜怒无常,情绪波动过大,且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孩子不能调节压力、处理好人际关系,便容易出现闷闷不乐、沉默寡言的表现,甚至导致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和躁郁症等。成年期(18-55岁)成年人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工作和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成年人身上,如果一直处于高压和焦虑状态,或是遭遇负性突发事件,就很可能出现抑郁症、失眠、躯体障碍等心理疾病。45岁之后,还会进入更年期,内分泌功能衰退,失眠、没有食欲、记忆力下降,紧张焦虑、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当遇到精神刺激时,也容易出现偏执或抑郁的症状。另外在此阶段还容易出现器质性的精神疾病,比如脑萎缩、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以及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图片老年期(55岁以上)即便是安全度过了青年和中年,心理问题仍然不能忽视。老年人面临退休、子女搬离、留守等考验,容易产生孤独感,再加上年纪大了,伤感、焦虑不安以及敏感多疑也会随之而来。长期陷入这种境地容易使他们“性情大变”,变得幼稚、自私、多疑、易怒。在受到不良刺激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老年孤独症、抑郁症、疑病症、老年性痴呆症等。王世龙,中医主治医师,从医20余年,主要擅长治疗帕金森、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眼球震颤、老年性震颤、酒精性震颤等以痉症为辨证要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焦虑、失眠)以虚劳为辨证要点,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以萎症为辨证要点,白塞氏综合征、扁平苔藓、视神经脊髓炎等自身免疫异常导致以正气不足为辨证要点;脑血管意外、耳鸣、脑鸣、小脑萎缩性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以功能失用或肢体废用为辨证要点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