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既非“护理”,也非“养老”,你对康复医学的误解有多深,错失的康复希望就有多大!

2019年07月31日 8638人阅读

有人认为,康复医学是研究养病养老的医学;

有人认为,康复医学就是中医的针灸推拿;

有人认为,康复医学是指大病重病治疗之后的疗养恢复过程;

还有人认为,康复医学是对亚健康状态者,揉揉胳膊、拉拉腿,通通经络、调调气血,改善健康状况的保健。

殊不知,这是对康复医学最大的误解。

什么是康复医学?

对许多患者来说,治好病,仅仅只是第一步;漫长的康复之路是决定今后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找回生命的尊严。或许你对康复医学还并不熟悉,下面一组数据会让你对康复医学有初步的了解。

“同样是脑梗死存活患者,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只有6%的患者可以恢复步行能力,只有5%的人能回到工作岗位;但如果及时进行康复治疗,90%的脑卒中患者可以恢复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患者能恢复较轻的工作。

同样是外伤截瘫患者,如果及时康复,83%的人能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由于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截肢者能自理生活和重新就业。”

临床医学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和手术的方法,治疗疾病,维护生命;与致力于疾病研究的临床医学不一样,康复医学主要研究人体功能,其目标是帮助人们减少或弥补功能损害和缺失,努力使人们获得自主生活的功能状态,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换言之,如果说临床医学让患者“死而复生”,那么康复医学让患者重新找回“生命的尊严”。

对康复医学的理解,你可以认为它是魔幻的,因为它可以“赤手空拳”地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

也可以说它是环保的,因为它不需要像临床医学那样依赖药物……

此外,从社会效益上看,康复医学还是比较经济的医学,它能够帮助患者缩短疾病恢复的时间,减少用药,极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众多或巨大负担。

作为未来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康复医学需要重新被认识。

那么,康复医学到底是什么?

康复医学三项基本原则——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西方国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开始发展康复医学,而我国的起步就更晚了,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要发展康复医学,以形成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学模式。

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康复”仍存有偏见。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疗养;有人认为,声、光、电、磁、热等理疗方式就是康复。

1996年,国家卫计委正式规范了“康复医学”的定义,它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病残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其手段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主,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实际上,康复医学是一门针对功能障碍进行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目的是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改善身体上和心灵上存在的障碍,使患者尽可能重获工作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功能锻炼、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这是康复医学三项基本原则。

康复科是做什么的?

康复科涉及很多学科,主要针对三大类人群:肢体功能障碍、脏器功能障碍、亚健康和特殊人群。

肢体功能障碍者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和肌肉骨骼损伤患者,如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外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关节置换术、矫形手术和截肢患者等。

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糖尿病、肾衰等内脏疾病,其他的还包括复杂慢性疼痛、肿瘤等疾病患者。

特殊人群主要指产后妇女和重症病人。

神经康复一般是康复科的特色项目,从重症脑损伤昏迷促醒到运动控制,再到手部精细运动训练,直至生活自理训练,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现代的康复治疗针对所有功能障碍,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三瘫一截”,心肺、胃肠、精神智力、言语吞咽等功能存在障碍时都需要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不单是恢复肢体功能的训练和针灸按摩等,它还包括作业治疗、言语和吞咽治疗、心理治疗、假肢及矫形治疗、环境改造、职业能力训练、就业指导等,可以全方位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例如,一位只能坐轮椅的截肢患者,就需要专业人员为其安装截瘫支具,帮助其站立和行走,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给予心理评估和治疗,帮助缓解悲观情绪;去掉妨碍轮椅活动的门槛,将床的高度调整为与轮椅一样高,便于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当患者需要参加工作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特长,指导其融入工作环境等。

康复早介入,恢复有保障

现阶段,我国实行综合医院早期康复介入,预防和延缓残疾的发生→稳定期进入康复医院,进行专业化的康复治疗,矫治和减轻残疾→恢复期进入社区康复,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训练为主这一分层级、分阶段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急慢病分治,缓解优质医疗资源被占用的难题,保证患者就医的便捷。一般来讲,病人到达临床科室后,综合医院康复科会早期介入,病人一旦病情稳定,便及时转入康复科,然后视情况转入康复医院;对于一些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疾病患者,甚至可以从临床直接转入康复医院。

因为越早介入康复治疗,越有利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康复,托起全民“健康梦”

只有当康复医学被全民所重视,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希望过高质量的生活,而专业的康复训练正是通过帮助患者持续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目标。但在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时间只有短短30年左右,人们对康复医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认可度与接受度较低,现阶段真正接受康复的人数远远低于应该康复的人数。

根据卫计委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在医院康复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人次为157万人次,这其中还包含部分多次办理入院出院的患者,实际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的人数远低于157万。而单以康复需求最大的老年人群体来看,我国1.38亿老年人群中,需要康复的人数就高达7000万。

很多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认为自己不存在肢体障碍,忽视康复训练。例如,现在很多中年人工作或生活中习惯久坐不动,如果某天突然大量运动之后,常会出现全身酸痛、关节酸胀的现象,这其实不仅仅是肌肉或关节的拉扯疼痛,而是整个人的本体感觉功能出现了障碍,这样的人群就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果这些慢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能够及早介入康复治疗,一些人的身体功能甚至可以恢复如初,也将大幅降低日后发生“大病”的几率。

康复从个人层面来说,失能者通过康复之后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还可以继续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康复能减少功能障碍人群带来的社会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康复医学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康复人才的培养方式日渐多元化,康复医学在民众中的认知度正在不断提升。随着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日渐完善,我们期待康复医学早日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驾齐驱,共同托起全民健康的“中国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