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医流派之前世今生

2021年06月03日 102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健康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今天,中医的表现让更多的国人知道:原来传统中医呵护了国人健康几千年。



现实中,大多数老百姓眼里的传统中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好中医难找,好中医难寻的困境,久矣。


立竿见影、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的中医总是在传说中,真正的中医总是离我们百姓很遥远,中医又总在现代医学一筹莫展的时候,横空出世,拯救苍生,比如SARS,比如新冠等,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症,西医治不好、治不了、不会治的时候,传统中医稀里糊涂给治好了。



普通百姓要想找到好中医,有必要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了解中医。



中医治病靠缘,每个地方都有好中医,都有适合你的中医,了解中医流派的前世今生和历史现状,以备不时之需找到合适的中医,至少不被庸中医蒙蔽、假中医蒙骗,乃至被失治、甚至误治。



中医源自华夏文明之初,已有5000多年历史,自文字记载以来也有30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形成系统完备的中医理论超过2000年(秦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华夏地域宽广,所以受时代环境和地域环境影响较大,像中国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一样,中医流派具有地域特点、时间特点、人文特点。



中医流派按时代发展、地域特点等主要分为如下七大流派:



1.伤寒学派。

伤寒派又称为经方派,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问世,是问世最早的中医流派。张仲景是经方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历史上的名中医几乎都承认他们的医术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在中医领域,可以说不懂《伤寒杂病论》,难以成名医。



2.脾胃学派。

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应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3.滋阴学派。

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包括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之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中医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4.寒凉学派。

由刘完素(刘河间)所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黄帝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腧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提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5.温补学派。

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元阳衰微的主方。



6.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7.火神学派。

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清代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金元四大家、黄元御、叶天士,吴菊彤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因应时代气运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辨证体系,相互之间的争鸣、学习与渗透、发展,促进了中医体系的健全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发展,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提升,逐步形成了中医几千年来“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如果说中医是一棵参天大树,伤寒派无疑是中医大树的树干,其它各流派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自发展,在树干上不断发展生长,枝繁叶茂于不同的气运环境,地域环境,让中医这棵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医苑之林,千年不倒。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因各种原因导致中医现状:

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甚至逐渐湮灭、消亡;

民间还存在少量身怀绝技、享誉一方的名医,但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医疗机构的中医基本被西化,诊断手段基本以现代科技为主;

中医四诊技术传承不足甚至消失殆尽,中医普遍性疗效令人堪忧。



传承上古的中医思维和中医五术,提高中医治病普遍性疗效,普惠百姓健康生活,依然任重道远。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不为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不为孝,找不到好中医,可以自学中医,只为人生少一些折磨,少一些折腾和连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