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双管齐下,让PAD患者走的更远!

2020年11月24日 828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又称外周动脉疾病,即PAD,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症状以间歇性跛行最为常见。严重下肢动脉缺血(CLI)是PAD的严重形态,有很大的截肢风险,往往表现为静息痛和缺血性溃疡或前足、足趾远端坏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宋燕

对于CLI,除了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及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是干预治疗的主要手段。开放手术一直是CLI的经典治疗手段,出色的再开通率和长期疗效是其主要优点,其弊端在于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且住院时间较长。腔内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于开放手术,但是再通畅率却不如开放手术。

今日,郑大一附院大血管外科宋燕主任带领王彦军、苗仁英、付一群等人成功运用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相结合的杂交技术为两名特殊的CLI患者实施了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术后患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Case1患者李某,男,44岁,以“右下肢跛行2年,伴静息痛2月,右下肢取栓术后1月”为主诉入院。患者右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行走距离逐渐缩短至200米,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静息痛,1月前至当地医院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3天患者静息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复查CTA示右髂总动脉以远动脉管腔栓塞并闭塞,右腓动脉及胫后动脉远端可见少量血流,给予药物治疗后无明显缓解,遂转至我科。

经研究后宋燕主任决定给予该患者实施右股动脉切开+右髂动脉取栓备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右股动脉至右胫腓干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术中右股动脉切开后见右股浅及股深动脉管腔闭塞,内膜增生,管腔不可见。

经右股总动脉取栓后造影可见右髂总动脉下端狭窄。

遂给予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再次造影显示右髂动脉至右股总动脉管腔通畅,血流速度良好。

后暴露出右胫腓干动脉,可见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开口管腔闭塞。

经内膜剥脱后可见远端有鲜血反流,遂给予胫腓干动脉内膜成形。

后实施股总动脉至右胫腓干动脉转流手术,术后右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远端动脉搏动良好。

Case 2 患者邱某,男,30岁,以“左下肢间隙性跛行2年,左足趾坏疽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间隙性跛行病史2年,跛行距离100米,1月前患者左足第二足趾趾端出现坏疽,遂来我院就诊。

术前CTA如图:

术中造影如图:

经多次反复努力后,顺行开通困难。

遂给予足背动脉切开,逆行开通闭塞段,经球囊扩张后再次造影显示胫前动脉至足背动脉网血流通畅,管腔未见明显限流夹层。术后患者坏疽足趾残端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杂交技术很好了兼顾了开放技术与腔内手术的综合优点,在尽可能减少创伤的同时,给予腔内开通较困难的情况提供了了开放手术这一强有力后盾,真正做到个体化治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手术方案,让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是1990年由我科王子范教授创立的。是当时全省唯一拥有血管外科专职医师的医院。在院、科室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王子范教授的带领下,我院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当时的1名医生、10张病床发展成为现在的拥有40余名医务人员,2个病区,血管外科病区(河医院区,负责人郭学利主任)57张床位,大血管外科及腔内血管病区(郑东院区,负责人宋燕主任)42张床位。
科室年门诊量约10000余人,年收治患者3000余人,年手术量3000余台,其中血管腔内介入手术1500余台/年,科室能开展各种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均达到了全国一流、省内领先水平。

科室地址:

郑东院区大血管外科及腔内血管病区:5号楼7楼南区

河医院区血管外科:2号楼21楼北区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