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浅谈小儿变蒸

2022年10月11日 205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浅谈小儿变蒸

变,变易骨脉性情也。蒸,蒸热也。余每见乡间小儿无故发热,不涕不泣,纹脉无变。父母爷奶惊慌失措,医者茫然无知。或输液,或寒冷,或住院,非也。其不知儿出娘胎,骨脉为全,脏腑未成 ,渐次发育,如蛇蜕皮,如蝉脱壳。每一变蒸,心智便增,骨长脏易。此来于先天,非外感内伤也。


01古代对变蒸的认识

此说始于西晋·叔和之《脉经》:“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口见者,脉乱无苦也。”

隋唐以降,内容不断补充,其说益繁。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变蒸候,专门予以详细讨论,首先提出变蒸日数与三十二日为变蒸周期,“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 蒸;……积三百三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复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但巢氏又说明:“变蒸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也。”其次 阐述了变蒸的机理:“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同时指出“变蒸有轻重”的不同,蒸毕则症状可自行消失,以及但若热不止者,可服紫双 丸的治疗方法,并列举了变蒸与温病、伤寒“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也热”的鉴别方法。变蒸学说逐初步形成。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凡小 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并谓“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竞,辄觉情态有异。”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

《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

《幼科发挥》谓:“《易传》云:生生之谓易,易者变易也,不变不易,……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变蒸列在卷首,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 脏六腑之神智也。”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至明代,翁仲仁《痘疹金镜录》记载:“三十二逢一变,六十四日遇一蒸,每逢变则精神易,如遇蒸而长骨骼,……初变生肾志,……二变心喜生,变中学笑生惊 悸,……五变夜必多啼哭,……六变……学坐,七变生肺声,喃喃学说……八变学呵……九变生志……认人知喜怒……十变呼父母,……自后再加三大蒸,渐学移 步,能应名。”准确地揭示了变蒸中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进程。正如万全·《幼科发挥》指出:“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

明代以玉銮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凡小儿之病,无有不因变蒸而得也。”(《幼科类萃》)并提出了小儿中也有的存在“不热不惊或无他病候”的暗变之说。

清·夏禹铸《幼科铁镜》云:“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长血气而生精神益智慧也。”陈梦雷亦指出:“小儿变者,变其情态;蒸者,蒸其血脉。”进一步对变和蒸的区别和基本含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变蒸学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婴家秘》详论变蒸证治。变蒸证治草木逢春变化新,太和元气日熏蒸,细推物理皆如是,莫把芽儿作病名。天地之造化,阳主生长,阴主收敛。故草木之生长于春夏者,阳之舒也。收藏于秋冬者,阴之惨也。幼科书中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以变蒸二字分脏腑论,又有变蒸之后,有三大蒸之说。后人因之,莫有觉其非者,故予直解之曰:变者,变易也,谓儿之知觉运动以渐而发也;蒸者, 蒸然发热也,形神变易之时,真阳发舒之象也。人之生也,一岁而变蒸。是男子八岁而真牙更,十六岁而精动,六十余岁而精竭;女子七岁而真牙更,十四岁而经行,四十九岁而经止。此天地阳阴之气,其分数固已定矣。其一岁之外复有三大蒸之论者,诚未达其旨也。若一岁内变蒸之日,似亦不可执也。形有强弱,气有清 浊,变有迟速,故形壮气清者,其变常速;形弱气浊,其变常迟。谓三十二日一变者,乃举其大数如是也。至于形之强弱,气之清浊,则又禀于父母,出于造化阴阳 之殊也。幼科中治变蒸者,发热方用黑散子,麻黄、杏仁发表药也。大黄攻里药也,表里无邪,不知此灶如何而立。变蒸之热,生于其中,发于其外,自有微汗而解。按仲景论有伤寒不宜汗下之戒,如是方者,误儿多矣。

儿 当变蒸之时,或有伤风,或有伤食者,法当治之。先后补泻,不可不辨。如先有所伤,儿后变蒸者,邪气盛而正气受伤,当先泻后补也;先变蒸而后有所伤者,正气 虚而邪气乃凑也,当先补后泻。家秘之法,挟外感者,宜挐捏之法以发散;挟内伤者,宜枳术丸研细与之,更节其乳。有客忤者,宜至圣保命丹、薄荷汤研服。或吐 泻者,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共作细末,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米汤化下。

小儿变蒸过,如蒸不除者,调其乳母,用加减小柴胡汤。人参、柴胡、甘草、麦冬、生地、木通、陈皮,等分。淡竹叶水煎,食后服,如前法。

有变蒸咳嗽,痰壅鼻塞声重,惺惺散,要方也。方见伤寒。又浴法:用白芷或苦参煎汤,抱儿向避风处浴之。有变蒸发搐者,此热甚生风,亦胎惊也。宜寻惊风法治之。泻肝,泻青丸;泻心,导赤散。如先发惊方治,正后变蒸又发者,此胎惊将成痫也,勿用正法,此有痰伏心中,宜安神去痰,钱氏安神丸主之。


01变蒸与生物节律

祖国医学记载:人的形体血气盛衰皆有节律,与日月活动的规律一致。《灵枢·岁露论》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按30天是一个准月周期,小 儿“变蒸”节律与月节律基本相符。变蒸以三十二日为基本计时节律,描述小儿阶段性渐进突变的现象,与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生命活动都存在其固有的时间生物节 律是一致的。同时变蒸学说的这种节律性变化的观点,与现代体力(23天)、情绪(28天)和智力(33天)三个生物节律变化的认识,从思想方法看也有类似 之处。

变蒸与代谢率

小儿的代谢率远比成年后高,这可能同婴幼儿细胞分裂和生长中,物质代谢比较活跃有关。而物质代谢旺盛,从分子水平看,意味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速率较快,其宏观表现就显示出小儿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单位体表的产热量)较高,体温也略高于成人。

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各种生化反应不断地从平衡到不平衡,在这种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既要耗能,亦要放热,无数微观代谢反映的热力学不 平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自发地出现阶段性的低热或其他生理调节现象。这或许是古人所称变蒸症候表现的根本原因。

01变蒸的规律变化

1、32天,肾(经)发育,生“志”(原文可能是指小儿有自己的意识)。

2、64天,膀胱(经)发育,在耳及脊骨的末端会发冷;

3、96天,心(经)发育,为喜(会笑);

4、128天,小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出汗和微惊;

5、160天,肝(经)发育,小儿容易哭;

6、192天,胆(经)发育,小儿会产生两眼不闭和面红的现象;

7、224天,肺(经)发育,小儿开始发出声音;

8、256天,大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发热出汗,也有不出汗的情况;

9、288天,脾(经)发育,脾脏主思虑;

10、320天,胃(经)发育,小儿容易不思饮食,腹痛或呕吐食物。

经过十次变蒸以后,小儿牙长齿生,能言,知喜怒,人生的第一个发育阶段就算完成了。

病态和变蒸的鉴别

临床上如何鉴别病和变蒸需要注意的有一下几点:

a.看发热时间是否在变蒸时间前后;

b.看是否没有其他病状;

c.发热,但是耳朵,指纹等无变化,饮食二便也往往不受影响。

试论变蒸治疗
一般轻微的变蒸不需要治疗,尤其是不要用抗生素和激素,会严重的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干扰小儿的正常节律。

有兼证或者较严重的,可以参照《育婴家秘》变蒸证治。笔者的个人经验,结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本气篇进行调治,更适合小儿稚嫩的体质,以免药物偏性猛烈造成伤害。

那么,临床上也常常见到1周岁以上的小儿或者成人也会出现变蒸的情况,比如换牙时期,长极时期,更年时期以及天癸至等等,临床务必仔细鉴别,以免出现失误或错误的判断。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个体差异或者后天干扰,变蒸的具体日期有前后的差别,临证多加留意就是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