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今日除夕|送类风湿患者一份四季养生指南!

2022年01月31日 86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旭痹”“历节病”等范畴,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的肿痛,晚期可出现关节僵直、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生物界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自然界即有春、夏、秋、冬四时之轮回与其相对应,而四时是基于节气来划分的。


今天,黄闰月大夫就带大家扒一扒类风湿与四时变换的关系。


春季·万物之始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节气,春季与五脏之肝相应,肝五体属筋,外荣于爪,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


春季气候温和,为风气主令,气主升发,故万物滋生,此时阳气升发,向外弥散。

(图源:摄图网)


春分过后,降水量明显增多,气压降低,使关节间隙液体积聚在关节腔中,导致细胞内压增高,从而加重关节肿胀及疼痛。


因五脏常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即当其时者,必先受之,故春季肝易受邪。若肝受邪后,肝不藏血,血不荣筋,则筋脉拘急,四肢屈伸不利等症状加重。


因此类风湿患者在“春捂”的同时配合补肝柔肝、疏肝养肝,可有效缓解类风湿的症状。


此外,类风湿患者多素体阳虚,春季阳气升发,若此时补益体内阳气,则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机能,使阴阳平和,而达到防治类风湿的目的。


夏季·冬病夏治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节气,这段时间阳气至极,遍及天地,气温达到最高。


夏季属湿温季,气候炎热,是人体补益阳气的最佳时节,特别是类风湿素体阳虚的患者。


(图源:摄图网)


此时宜进补以养其内虚之阳,生活上宜维护体内阳气吹空调、下雨等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类风湿,患者在夏季的时候也要小心病情复发。


到了夏季,人的毛孔会开泄,因此可借助天地之阳盛以补益体内之阳,腠理开泄的同时,也极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饮食上宜多食酸味以固表,以防邪气侵袭人体。


此外,夏季湿邪为重,湿易困脾,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气血化生乏源,其为类风湿发病的主要内在原因。


在防治类风湿的同时应加强调理脾胃之法,健脾利节,脾胃和,气血生,则四肢筋骨百骸得以充养,使邪去而正不伤,从而实现防治类风湿的目的。


秋季·气候转凉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节气。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之后,天气渐渐转凉。秋季为燥气当令,燥与肺气相通,初秋夏热之余气仍在,深秋冬寒之气将至,故燥又有热燥、凉燥之分。

(图源:摄图网)


秋分后阴始盛,阳始衰,风寒湿邪易侵袭人体,引起机体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失于温煦、推动作用,致外邪客于筋脉关节,从而加重类风湿患者的病情。


类风湿为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后期多累及至肺,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因此在防治类风湿的同时应结合养阴润肺之法,亦有阴中求阳之意,饮食上宜甘淡滋润,以防秋气过燥而伤肺,补充体内正气,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也可以为准备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宜早睡早起。


冬季·冬病冬防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节气。


冬季与五脏之肾相应,肾五体属骨,生髓,主封藏,藏寓真阴真阳,封藏有节,阴平阳秘。冬季气候寒冷,为寒气主令,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图源:摄图网)


《内经》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阴阳二气以冬至为转折点。此时寒邪最易入侵人体。寒客气血,则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提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入侵,肾先受之,肾虚髓亏,不能壮骨,发为骨痹,骨痹者骨酸痛,重而不举,肢节掣痛。


在防治类风湿时应以养阴温阳、补肾壮骨为重,应从养阴养藏、怡情养神、摄神调心、冬季进补等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其重点不是“治”而是“防”。


参考文献:[1]吴月洋,高明利.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与节气的关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2):63-66.[2]杨孝兵; 蒋峰; 孙颖慧;秦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35.[3]崔家康;姜泉;唐晓颇;巩勋;王建;刘健;何东仪;张俊莉;李振彬;黄清春;王新昌;汪悦;高明利;刘维;刘英;赵钟文;刘维超;王海东;娄玉钤;孟庆良;蒋红;王成武;阮崇杰;.类风湿关节炎1602例患者发病季节及地域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62-3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