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年01月31日 182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我是一名受过正规医学训练、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虽然不搞呼吸,但医学知识是相通的,现就目前收集到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如下。


1. 武汉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WHO命名为2019-nCoV,冠状病毒是RNA病毒。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是外面包裹了蛋白质或脂质、糖蛋白的基因片段,不能自我复制,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完全依赖宿主细胞存活,不能独立生存。)

(RNA病毒相较DNA病毒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容易出现新的分型,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强。)


2. 2019-nCoV:抵抗力低,对热敏感,56℃ 30min可杀灭病毒,75%酒精、含氯消毒剂(如84液等)、乙醚、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

蝙蝠、果子狸、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可感染多种动物,如狗、猪、鸟、牛、马、山羊、鲸、猴子,以及人类。


3. 传播途径:可以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认为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

(飞沫:通常指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飞行距离一般为1米。

气溶胶:一般认为直径<5um,能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4. 潜伏期平均3~7天,最短2天,最长12天,建议隔离时间14天。已有本人未发病,但传染给周围密切接触者的报道。


5.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孕妇、老年人、有慢性病或免疫力差的人风险更大。

(传染病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对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6. 临床表现:发热,干咳,气促,乏力等,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一半患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可致死亡,目前认为死亡率不超过5%。

(轻症类似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7. 检查: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严重者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及CD8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

部分患者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

多数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影像学:早期多发小斑片影和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甚至“大白肺”,胸腔积液少见。


8. 诊断:同时具备a.流行病学史 和 b.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需要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

(流行病学史是流行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9. 治疗:尚无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已有一些经验治疗药物推荐,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10. 感染者愈后不能获得免疫力。


11. 怀疑感染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按指导就医。


12. 轻症自我隔离注意事项: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换气,戴口罩,独居一室或与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卧床休息,保证充足饮水,大汗或伴有腹泻者建议饮糖盐水,食用营养素丰富、充足、易消化食物。有条件可自我监测指氧饱和度。使用过的器具和卫生间等需要消毒。

出现明显高热、胸闷气短、氧饱和度下降、极度乏力者及时就医。


13. 日常防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量避免外出,出门戴口罩、手套,不去人员聚集场所,不乱摸东西,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口鼻,避免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彼此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回家后肥皂流水洗手,外罩、手套单独存放。咳嗽或打喷嚏以纸巾等掩住口鼻,然后肥皂流水或含酒精洗手液洗手,废弃口罩、纸巾等物品弃于封闭式垃圾箱,或置于密封袋中抛弃。

(洗手方法推荐六步洗手法)


14. 关于口罩:建议使用N95或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最好2~4小时更换一次,不建议重复使用,弄湿应立即更换。

(KN95或N95口罩:本质一样,前者中国标准,后者美国标准,对直径为0.3um颗粒物过滤效率至少达到95%。

医用外科口罩:对直径0.3um颗粒物过滤效率不低于30%,可阻隔90%的5um颗粒物。

带呼吸伐口罩:可以阻挡外来颗粒物进入,不能阻挡自身呼出物排出。)


15. 戴口罩方法:医用外科口罩深色面朝外,浅色面朝内,金属条的一侧在口罩上方,佩戴后应捏紧鼻背处金属条,拉开折叠部分,完全遮住口鼻;KN95或N95口罩金属条在上方,贴合脸型佩戴。

要点:口罩要与面部紧密贴合,形成密闭环境,保证空气从面罩部分进出,不侧漏。


16. 现状:较SARS而言,重症患者比例低,但总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同期确诊人数。中国已完成2019-nCoV基因序列,诊断试剂盒已上市,澳大利亚已成功培育出2019-nCoV毒株,这些成果已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疫苗研究、病毒检测、抗体测试意义重大。


分析与对策


1. 较SARS而言,重症患者比例低,但总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同期确诊人数,说明2019-nCoV可能较SARS毒立弱,但传播性更强,这符合病毒变异的规律,尽量向有利于自身繁衍的方向发展,如果毒力很强,宿主很快死亡,不利于病毒生存。所以对于大部分健康人群来说,2019-nCoV感染像是一场比较重的感冒,只要加强防护,不必恐慌。


2. 缺少口罩怎么办?

尽量减少出门,如果必须外出,与别人避免近距离接触。飞沫是最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一般飞行距离为1米,所以距离1米以上,即使不戴口罩也基本可以避免飞沫传播。一般认为距离1~1.2米就是安全距离,推荐距离1.5米以上。同时应该避免手的触摸。


3. 感染者住过的地方,或怀疑有过感染者的空间,是不是都可能有传染性?

2019-nCoV抵抗力弱,且病毒离开宿主细胞不能生存,只要通风透气、正规消毒,不应有传染性。


展望


有我国如此强大的隔离举措和支持力度,相信2019-nCoV感染肺炎会很快出现逆转,最终完全控制。


由于毒力弱,2019-nCoV感染肺炎更有可能成为季节性传染病流传下来,而难于像SARS一样似乎完全消失。毒力强的病毒即使未造成宿主死亡,也很难有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存活下来。弱毒力病毒感染的细胞长期存活的机会明显增加,这也是病毒期待的变异结果。


关于2019-nCoV感染肺炎的认知仍在不断更新和进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