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慢性胃炎如此常见,你有必要详细了解怎么治!

2017年01月12日 47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胃炎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50~80%,且随年龄而增加,其组织学变异程度较大,症状与内镜下和病理学改变的严重程度不一致。

常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刺激食物、酗酒、服用NASID药物等有关。

常用分类:根据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我国大多数医院临床上仍将其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如何预防慢性胃炎?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5.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后如何?

一般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是Hp相关性胃炎,而Hp自发清除少,因此,慢性胃炎可持续存在,但多数无症状。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而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化生,少数可合并异型增生。极少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成胃癌。

慢性胃炎与hp感染的关系:Hp相关性胃炎约15~20%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易发生胃溃疡,且发展为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危险性增加,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为2.53%、中度4~8%、重度10~83%。Hp感染者胃癌的危险性增加6倍,胃体粘膜重度萎缩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无或轻度萎缩者高5.8倍。Hp相关性胃炎还可发生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治疗

(一)饮食和去除不利因素: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粗糙食物、过热性饮料、酗酒、咸食等。尽可能发现并祛除导致慢性胃炎的各种病因,停药、戒酒、戒烟等。

(二)精神及安慰治疗:人们对于慢性胃炎的恐惧更多地偏向于担心胃炎会癌变。一些临床观察发现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胃肠激素释放失衡在慢性胃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在治疗中对患者的紧张、焦虑、激动、暴躁、忧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的生活方式要予以足够重视。目前仅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一定关系,故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使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加重患者精神负担。

(三)药物治疗:1、胃粘膜保护药 胃粘膜保护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增强胃粘膜抵抗损害因素的能力。对于有反酸、胃灼热、胃痛症状及胃镜提示有粘膜糜烂出血者,可给予粘膜保护剂。(1)硫糖铝 (2)铋剂 (3)替普瑞酮

2、促胃动力药 对于饱胀不适、嗳气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1)吗丁琳 (2)莫沙必利 3、抑酸药 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可高可低,应用抑酸药可提高胃内PH值,减轻H+对胃粘膜的损害即H+的反弥散程度,为胃粘膜的炎症修复创造有力的局部环境。(1)H2受体拮抗剂(2)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代表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一般使用标准剂量,每日一次多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4、Hp根除疗法:Hp阳性的活动性胃炎,应根除Hp。

5、其它治疗:(1)老年性萎缩和肠化;胃粘膜营养性药物,如:胡萝卜素、叶酸、锌、VitE等。 (2)对胃粘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给予维生素C、E和叶酸,定期内镜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在目前多认为系癌前病变,主张应考虑手术治疗,可行内镜下ESD术完整切除病灶,不需外科手术但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3)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无特殊,恶性贫血时可注射VitB12。对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予稀盐酸、消化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