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时弹簧圈会移位吗

2017年02月28日 671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过程中,解脱后的弹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比较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所谓弹簧圈移位或逃逸,是指原本解脱在瘤腔内的弹簧圈受血流冲击或后续弹簧圈的推挤,移位或逃逸到正常动脉里,如果堵塞了该动脉的血流,就会造成该动脉供血区的脑梗塞。那么,如何防止弹簧圈移位或逃逸呢?

  “腔大口小”的动脉瘤,我们称之为窄颈动脉瘤,弹簧圈不容易从瘤腔内跑出来,我们单纯用微导管栓塞瘤腔就可以了;但对于“腔小口大”的动脉瘤,我们称之为宽颈动脉瘤,则必须要应用辅助工具以保证弹簧圈老老实实待在瘤腔内。这些辅助工具包括球囊和支架。

  先说说球囊的使用。将封堵球囊系统放置在动脉瘤开口处,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用造影剂充盈球囊封闭瘤开口,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填塞瘤腔,排空球囊,若弹簧圈稳定即解脱之;若弹簧圈不稳定、有漂移则调整其位置或换用直径大一些的弹簧圈,直至其稳定再解脱之。重复上述过程填入后续弹簧圈,直至动脉瘤填塞满意为止。最后球囊系统是要撤出来的,不留在体内。

  再说说支架的应用。支架实际上是一个金属丝编织的筒,可以借用特制的输送系统送入血管内,紧紧贴在血管内壁上。同样适用于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有两种操作方式。第一种叫顺序式,即先把支架释放在动脉瘤的开口处,然后把微导管通过支架的网眼插到瘤腔内,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两种操作方式的最后结果都是要把支架终生留置于载瘤动脉内,支架就像牢笼一样将弹簧圈屏蔽在动脉瘤腔内,在闭塞动脉瘤的同时保障载瘤动脉的血流畅通。由于顺序式技术要求微导管穿过支架网眼进入瘤腔,增大了操作难度,所以平行式技术在临床上更为常用。

  支架和球囊的区别就在于支架是跟弹簧圈一样要永久留在体内的,而球囊完成任务后就撤出来。那么,什么时候用球囊、什么时候用支架呢?简单说,宽颈用球囊,更宽颈用支架;稍具体说,瘤体和瘤颈宽度差不多的圆柱状动脉瘤可以用球囊辅助栓塞,当然也可以用支架辅助,但瘤颈宽度大于瘤体宽度的圆锥形动脉瘤或梭形、夹层动脉瘤就必须要用支架辅助了。研究表明,支架因其血管塑形和血流导向作用,有利于降低动脉瘤远期复发率,所以目前支架辅助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材料学上各厂家也出品了不同物理性能、不同解脱方式、不同适应症的多种支架,以便于介入医生临床上选用。

  当然,即使有球囊和支架的辅助,偶尔仍然会发生弹簧圈的逃逸,多见于最后填塞瘤颈的小型弹簧圈在撤除球囊保护后被血流冲走,或从支架的网眼里漏出来成为 “漏网之鱼”。如果弹簧圈远遁入载瘤动脉远端的不重要的分支,则可以听之任之随它去。如果弹簧圈堵住了重要分支,也不需要紧张,我们还有特制的捕捞器能够把它捞出来。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富多彩的介入材料如同十八般武器,保证了我们的血管内操作游刃有余、克敌制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