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415条结果

  • 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的心室。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心血管科于泓室性早搏(PVC,室早):起源于心室的提前出现、额外的心跳。大多数时候,室早不引起任何症状,也无需治疗。室早常见,与应激、过多咖啡因或尼古丁、运动有关。室早还可以由心脏病或电解质失衡引起。有或无症状的室早患者应由心脏病医生评估。室性心动过速(V-tach,室速):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跳。快速的节奏使心脏不能充盈足够的血液,它泵到全身的血液就较少。室速会很严重,尤其是有心脏病的人,可能比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更多的症状。应该找心脏病学家进一步评估。心室颤动(V-fib,室颤):起源于心室的
    于泓 主任医师 2018-10-16 15:51:56
  • 指南丨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静脉药物一览!心在线7月10日心2副本.png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首次发布。时隔4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共识进行更新,形成《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应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应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疗效不满意,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充足。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心律失常仍需立即处理,宜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电复律等。序贯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
    王守东 副主任医师 2020-09-05 15:25:59
  • ,另有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40岁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有异常血压反应,则易发生心脏猝死,多数研究表明,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电生理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则易发生心脏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导管消融、心律复律除颤器(ICD)、外科手术治疗与基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目的:终止急性发作;预防复发;减慢心室率以改善血液动力学。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依据包括基础心脏病变、心功能状态、药物副作用与总体死亡率。合并心功能不全时的药物选择,胺碘酮是较为理想的药物;索他洛尔不适用于心衰合并室速,β-受体阻滞剂可减低心梗后心衰并室速猝死率;I类药物因其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
    张凤祥 主任医师 2019-06-17 09:55:48
  • 发生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其中最常见的仍是心源性猝死,我国每年猝死者中75%为心源性猝死。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约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引起,其中76%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心肌梗死发生后,供血中断,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患者常会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而猝死。心肌梗死为何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速和室颤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心电图上表现出来的心律失常的易发因素(如复极异常)。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所致交感神经发生重构,导致区域交感神经高支配是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心脏
    赵扬 2018-06-28 09:17:20
  • 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心血管研究中心的James Curtain教授公布了DAPA-HF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以探讨达格列净在HFrEF患者中对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猝死的影响。该研究同步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研究背景:过去30年间,因为药物治疗的进展和ICD的使用,HFrE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减低HFrE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既往的研究证实了在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GLT-2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而SGLT-2一些潜在的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会降低HFrE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刘彤 主任医师 2021-08-31 15:33:31
  • 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约60%以上是由心脏性猝死(SCD)导致的,大多数SCD是由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所致。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就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现象做了精彩报告。室性心律失常病因复杂,而且临床变异度大,可以从良性过程至严重后果,包括猝死,也可以从无症状至严重症状,症状与预后不完全匹配。其治疗与预后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基础疾病,因此,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现象的识别对治疗策略选择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的解读不能脱离临床。1.宽QRS心动过速识别宽QRS心动过速是指QRS时间≥120ms,频率>100次/min
    章林海 主治医师 2017-10-30 20:44:30
  • 进行导管消融的患者的研究表明,室性早搏(PVC)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一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PVC的频率、CHF事件和一般人群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的目的是--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确定PVC的频率是否可预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少、CHF事件和死亡率。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心外科叶赞凯研究人员对心血管健康研究(CHS)的1139名参与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被随机分配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电图)监测,并且这些参与者有一个正常的LVEF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使用动态心电图研究PVC频率量化,LVEF从基线和5年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对参与者进行随访CHF事件和死亡。PVC频率的上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进行多变量调整后,5年内LVEF的下降几率提高了3倍多(比值比[OR]:3.10;95%置信区间(Cl):1.42~6.77;P=0.005),CHF事件的发生增加了48%的风险(HR:1.48;95%Cl:1.08~2.04;P=0.02),死亡风险增加了31%(HR:1.31;95%Cl:1.06~1.63;P =0.01),中位随访>13年。将PVCs作为连续变量时,也出现了显著的类似的统计学结果。当PVCs包括至少0.7%的室性早搏时,CHF 15年风险超过90%。CHF人群层面的风险归因于PVCs为8.1%(95%Cl:1.2%~14.9%)。在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样本中,更高频率的PVC与降低LVEF、增加CHF事件和增加死亡率有关。由于可以通过医学或消融治疗防止PVCs,因此PVCs可能代表了CHF和死亡的可控的危险因素。
    叶赞凯 主任医师 2018-09-25 14:30:20
  • 乳腺病患者常常有室性早搏,这应当如何对待呢? 实际上,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患者会来医院求治。然而,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都需要药物治疗。 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等学术机构联合颁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这一专家共识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治疗做出了全面的推荐建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合理化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且排除遗传性心律失常, 无症状的、偶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 ——应被视为正常变异。 现有研究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非持续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良好。 若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无需药物干预。 在临床上,此类患者甚为常见
    王劲 副主任医师 2018-10-09 17:12:43
  • ,要做到既不能漏诊,又不能误诊,原因在于ST段变化的诱发因素有多种,除了心肌缺血之外,还可能包括低氧血症、贫血、植物神经紊乱、预激综合征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因素。临床医生要注意不同诱因素致ST段的变化而出现的假阳性情况。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缺血性ST段改变可能表现为ST段抬高,这类情况见于变异性心绞痛。 冠心病患者出现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情迁延恶化,最终会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在诊治冠心病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而且要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尽可能控制此类心肌缺血发作,才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 二、监测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余俊 副主任医师 2019-04-20 17:12:22
  •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卒中等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另外,高血压患者亦可出现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脉疾病或心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鉴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紧密联系,近期,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发布有关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的共识文件,全文发表在EHJ上,本文为其重点内容。1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室肥厚伴频发室上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出现房颤几率较高,可延长心电图观察时间从而提高房颤发现率。改变生活方式以及控制理想血压可用于管理绝大多数室上性期前收缩患者,尤其是对于存在左室肥厚的
    万清辉 副主任医师 2017-12-22 20:41:5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