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白春学:“E”医有诀窍

白春学专家介绍

2016-01-15 来源:手术中心

【专家名片】

白春学: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及研究30余年,有日本、美国学习研究经验,曾师从国际著名危重医学和生理学家Matthay教授博士后研究。擅长戒烟、肺肿瘤、肺血管病、胸膜间皮瘤、慢性气道疾病等所有呼吸系统疾病诊治。

 

又到了一年中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4月9日一大早,作为中国呼吸学界的权威专家,白春学教授出现在柯城区人民医院。这是继上月22日柯城区人民医院成立“白春学工作站”后,白春学的第一次专家门诊。

 

与其说是坐诊,不如用“坐镇”来形容更贴切,楼道里站满了来找白春学看病的人。“去上海中山医院都很难有见到白春学教授的机会,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了。”市区的毛女士对记者说。

 

原本早上排了30个号,但慕名而来的患者源源不断,看来今天加号加班是免不了的了,但白春学习以为常,耐心地对待每位患者。趁着休息的空当,他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名气大却没架子

  

家住市区的毛女士去年2月份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个0.5厘米的结节,她辗转杭州、上海等多家医院咨询,但都无法确定治疗方案。“白教授,我这个到底是不是肺癌?到底需不需要手术?”毛女士问。

 

白春学说:“临床约10%至20%的肺结节是恶性肿瘤,0.8厘米是个坎,一超过0.8厘米就应该毫不犹豫选择手术,一劳永逸。不过你这个结节只有0.5,而且观察了一年也没有长大,可以暂时不手术,3个月到半年随访一次,观察为主。”随后,白春学递上一张肺结节诊治小贴士,上面详细说明了如何接受“肺结节三加二式诊断”和解决方案。

 

不管是建议还是资料,毛女士一目了然,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数,她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对白教授连声道谢。

 

今年43岁的姜龙一大老早就从江山赶来,为自己的后续治疗进行咨询:“白教授,我是去年1月发现肺癌的,现在正在化疗。您帮我看看现在的治疗方案,我还需不需要做别的检查?”

 

白春学是个东北汉子,但对待患者他却温文尔雅:“治疗上没有问题,你应该注意饮食上的调理,因为你本身肾脏不好。过几天就可以来做下一次化疗了,化疗之后我们再评估,不要急,你的精神很好,继续加油。”白教授认真为病人检查的同时,还不忘鼓励患者。

 

姜龙感叹:“白教授名气大架子却不大,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大夫。”

 

白春学从医的“种子”是外公种下的。外公在吉林老家是位名中医,备受尊崇。白春学自小就立下明确的志向:以后像外公一样,穿白大褂治病救人。他用东北方言形容老百姓对医生的敬仰——“医生门前过,屋里留个座儿。”

 

如今,白春学在医学科研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他心中,患者才是医学的“原点”。“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工作。”白春学坦言。

 

着力推行物联网医疗

 

“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若想均得到,E医有诀窍。”这是白春学自己作的一首诗,其中的“E医”,则是他从上海带过来的一项先进技术:物联网医疗。

 

“移动医疗的发展,在应对中国较高的慢性病患病率和解决传统医疗模式的弊端方面有重要作用。”白春学说,我国目前有哮喘病患者3000万人,睡眠呼吸暂停者2000万人,慢性心脏疾病患者6500千万人,糖尿病患者9700万人……慢病诊疗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慢病诊疗的管理覆盖面却越来越低。

 

面对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医院根本忙不过来。“分级诊疗能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但实际上基层没有一个好的实力,也是无法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的。”白春学表示,目前基层医生面临着高端技术覆盖率低、高端技术掌握度低、百姓认可度低的“三低”局面,患者也面临着进医院难、看专家难的“两难”局面,医院对患者的就医时间、预防、保健、管理等方面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现在三低两难四差的局面,物联网分级诊疗技术应运而生,把大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联系起来,缩小了时间、空间、资源、经验方面的差别。“病人和医生反复就诊耗时耗力,而通过物联网,医生与病人简短交流,再加上通过无线传输的病人资料和身体指标,就可以远程看病、居家治疗。”白春学说。

 

此次,柯城区人民医院不仅建立了专家工作站,还同时成立了“上海呼吸病研究所物联网医学衢州示范分中心”和“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衢州分中心”。

 

“我能外出坐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通过物联网技术,我在路上就能给衢州的老百姓看病了。不仅是我,还可以号召物联网医学系统中许许多多的专家一起来关心衢州百姓的健康问题。”白春学表示。

 

白春学与患者交流时十分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