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

2019年07月12日 9406人阅读

脑卒中的康复应从早期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治疗。在发病早期,以挽救生命为目的,康复治疗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未行手术治疗者)和脑栓塞患者,由于近期再发的可能性大,应注意观察,谨慎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应对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原发病症进行治疗。

在脑栓塞患者康复训练前须查明栓子来源并给予相应处理,较稳妥的做法是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有关事宜,特别是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再开始康复治疗。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为恢复早期阶段,发病后2~3个月为恢复中期阶段,4~6个月为恢复后期阶段,超过6个月为后遗症期。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发病后2至4周左右。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Ⅰ至Ⅱ期、Bobath分期迟缓阶段、“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方案的早期(从发病到满1个月)。 由于局部脑血流障碍机制的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变异性,目前国内外一些医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成立了紧密配合的“卒中急救单位”(又称卒中单元),致力于患者的救治,提高了生存率,保证了早期康复的介入,减少了功能障碍,缩短了住院时间。

早期患者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当其生命体征稳定后1周内应该尽快开展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为主。此期患者的偏瘫侧肢体主要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细微的联合反应。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出现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如肿胀、肌肉挛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此阶段主要在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我们称之为“一级康复”。

早期康复目标

防治并发症(如压疮、肺炎、泌尿道感染、肩手综合征等)、失用综合征(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和误用综合征(如关节肌肉损伤和痉挛加重等);从床上被动活动尽快过渡到主动运动;独立完成仰卧位到床边坐位转换;初步达到Ⅰ~Ⅱ级坐位平衡;调控心理状态,争取患者配合治疗;开始床上生活自理训练,改善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本期康复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联合反应、原始反射、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手段,促进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部分恢复。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神经促进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技术及心理疏导

1 正确肢位的保持

所谓正确肢位摆放,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通常选用下列体位:

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斜侧卧约40°~60°。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背后用枕头塞稳,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否则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内肌的痉挛。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易引起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患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这是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双下肢间垫一枕头,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枕头外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支撑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足底应放置固定物以保持跟腱不缩短,以上做法为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应尽可能少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体位下,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压疮危险性增加。

半卧位:患侧后背、肩部、手臂、下肢用枕头支撑,患侧下肢微屈。

2 肢体被动运动

肢体被动运动一方面可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还能预防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关节疼痛和心、肺、泌尿系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等等,另一方面,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些准备。而对于存在严重的肌肉无力的偏瘫患者,正确体位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尤为重要。需要注意,脑卒中后患者卧床时期的康复治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进行患者的管理,而是积极地以预防继发性损害为主,并逐步帮助患者恢复主动训练,争取早日下地活动。

3 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翻身,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当主动变换体位出现时,体位变换的训练开始为进一步坐起打下基础。

4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采用仰卧位经侧卧位起坐训练法。

5坐位平衡训练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还可使用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

6 神经促进技术

可酌情选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的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

7 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

对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可酌情应用。

8 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

均可酌情进行。

9言语治疗

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9ADL的训练

主要对床上的进食、穿衣和个人卫生进行评估和训练。

10心理治疗

由于患者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为了能使病员认清现实,使其能保证治疗,故必须对病员进行心理治疗。首先评定患者现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病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如抗抑郁、抗焦虑的多虑平等药口服等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