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专家论道】 2020沪西北急重症高峰论坛在上海天佑医院举行

2020年08月04日 8280人阅读


7月31日下午,“2020沪西北急重症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筹)召开,论坛由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王胜教授主持。来自同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普陀区利群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闸北区中心医院、静安区市北医院等2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就“如何构建重症急诊体系,寻找重症医学临床与科研的契合点,探讨新的治疗理论,拓展临床实践,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区域联动 学科互动

天佑医院卓立峰总经理首先代表医院致辞。他说,天佑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和人才建设,医院按照“155”学科建设计划,已建立危重症及神经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一批重点学科及高压氧科、康复医学科等配套学科。天佑医院还是上海市120急救中心驻点单位,在急诊抢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急重症抢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样的论坛,带动和促进天佑医院在重症急诊医学方面更快更好发展,为沪西北片区的重症急诊急救做出应有贡献。


卓立峰表示,当今是5G时代,是融合和创新的时代,天佑医院将努力支持平台建设,与区域内兄弟医院合作,与各大医院专家、教授携手,通过互联网思维和5G技术实现全区域内的急诊、重症医联体,共同提高沪西北重症急诊教学和重症急诊院前、院中急救能力,形成互联互动体系,共同为区域内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天佑医院王树章副院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天佑医院发展概况。他介绍,天佑医院坚持“规范、高效、和谐、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家队伍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医院建有“脑卒中中心”、“脑复苏中心”,“康复大厅”及高压氧舱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带动了相关重点专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医院实施“361”人才计划促进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希望各位主任、专家继续给予支持,为推动重症急诊医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家讲学 分享交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中心医院急诊科王毅鑫教授、主任医师做了《创伤中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主题讲座,从关于创伤急救、设置创伤中心的学科平台、构建创伤中心的可持续机制、配置创伤中心发展的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创伤急救能力的通知》,要求按照辖区内人口数量与结构、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构建创伤救治体系。他结合对上海创伤急救模式的调研、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及对近年来突发重大灾害典型事件中急救情况等进行深度分析,以生动的事例说明急救创伤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强调,创伤中心的建设,可对严重创伤救治在“黄金时间内给予确定性处理”,最大限度避免诊治中的非医疗因素影响此类患者的救治。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戴国兴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例复杂感染病例的抢救和治疗过程,通过实例对诊治过程中的抗感染治疗、脏器功能支持、营养支持和内环境稳定等做了详细介绍,并对CRE感染、常见治疗CRE感染药物、药物特点、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她强调,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全面评估和观察病情,根据不同MIC值、感染部位选择个体化的抗感染药物和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共同探讨 形成共识

王胜教授在交流时指出,从现实看,当前,我国交通事故是导致死亡的最大的因素,创伤急救平台的建立很有必要。他介绍,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创伤急救模式值得借鉴,比如,以色列全民创伤急救素质较高,急救体系和流程完善,所以创伤急救的成功率较高,但目前在国内创伤急救的立法和规范方面还相对欠缺。针对这一实际,他提出,就搭建创伤急救平台而言,明确第一责任人十分关键,医院要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和完善抢救流程,形成以急诊科牵头,多学科积极响应的机制;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按照急诊要求,各专科快速协调以保证抢救有计划的进行。


通过交流和探讨,王毅鑫教授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伤急救模式”的设想,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并形成共识:一是建立完善应对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立法;二是加快推进分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三是完备创伤急救中心的定期考核认证和监督机制;四是建立互联网+的创伤急救网络系统,定期演练,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五是以大学附属医院的一级创伤急救中心作为教学基地,培养急诊创伤专科医师;六是作为急诊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急诊创伤急救的理论体系;七是合理经济支持,保证晋升通道,增强职业认同,稳定创伤急救专业队伍。通过以上举措,推动创伤中心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天佑医院急诊科薛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红梅主任、ICU杨嫦青主任、NICU王文华主任一同参加了讨论与交流。会后,天佑医院蔡剑飞院长、王强执行院长与专家们合影留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