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文献

2018年08月02日 969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近年发表的主要中文论著

 [1]复发性先天性颈侧瘘管及囊肿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

    袁永一;张国正;王国建;黄德亮;刘良发;武文明;王嘉陵,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4,1108-1110+1114

        目的:总结39例复发性先天性颈侧瘘管及囊肿患者的治疗经验,以期提高颈侧瘘管及囊肿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颈侧瘘管及囊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其中第一鳃裂来源12例,第二鳃裂来源6例,第三鳃裂来源21例。结果:所有患者经历瘘管或囊肿切除手术2~5次。最后1次术后随访9个月~17年,6例失访;6例复发(第一鳃裂瘘管1例,第二鳃裂瘘管3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囊肿1例);1例第一鳃裂瘘管患者第3次术后发生癌变,第4次术后1年死亡。2例第三鳃裂瘘管穿过甲状腺,术中切除瘘管穿行的甲状腺组织。所有术中找到明确内口并进行有效结扎的颈侧瘘管患者术后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提高对颈侧鳃裂畸形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复发性颈侧瘘管治愈的关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刘良发


[2]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2在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俊波;石怀银;刘良发,医学研究杂志,2011,12,73-76

        目的探讨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2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LSCC标本RhoC和ROCK2蛋白的表达,并检测22例正常鳞状上皮中ROCK2蛋白的表达。结果 RhoC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与相应患者的淋巴结转移(P=0.020)和临床分期相关(P=0.042);ROCK2在正常鳞状上皮与L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39),而在不同LSCC组织中其差异表达仅与相应患者的肿瘤大小相关(P=0.045);将LSCC组织中RhoC和ROCK2的表达同时为阳性定义为RhoC-ROCK2通路阳性,发现这条通路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4),但与肿瘤大小无关(P=0.319)。结论 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LSCC的进展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关。


[3]极性电流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膜电反应特性的影响——在体研究

    武文明;赵建东;苏钰;刘明波;刘良发;王嘉陵;杨仕明,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03,327-330

        目的在体研究不同极性电流对耳蜗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和频率响应的影响。方法在成功建立豚鼠耳蜗毛细胞电反应记录方法后,将不同的极性电流通过微电极施加于被记录毛细胞,观察毛细胞频率响应和感受器电位的变化。结果超极化电流对内毛细胞(IHCs)、外毛细胞(OHCs)感受器电位的交流(AC)反应有明显增加作用,而去极化电流则使之减小。但极性电流对内、外毛细胞的去极化和超极化反应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用±1.0nA极性电流对支持细胞AC和耳蜗中阶的反应均无影响。结论认为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变化是由于极性电流改变了毛细胞侧膜电阻,毛细胞在耳蜗中作为一低通滤波器起作用。


[4]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刘良发;黄德亮;王嘉陵;武文明;刘明波;马玥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原则与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40例原发性咽旁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与疗效。结果: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平均年龄40.6岁(1 ̄77岁)。病程平均22.7月(0.5 ̄120月)。本组病例口咽侧壁膨隆23例次(57.5%),上颈部肿物10例次(25%),腮腺区肿物5例次(12.5%),1例患者伴患侧有声带麻痹(2.5%);口咽部上颈部及腮腺区均无异常,体检影像学检查发现咽旁软组织占位病变者5例次(12.5%)。CT扫描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良性肿瘤28例(70%),恶性肿瘤12例(30%)。涎腺来源的肿瘤为15例(37.5%),神经来源的肿瘤12例(30%),其余为其它组织来源(13例,32.5%)。经单纯颈部侧切开入路切除肿瘤22例(55.0%),常规腮腺入路或颈侧+腮腺入路8例(20%),颅颈联合入路2例(5%),软腭切开1例(2.5%),下颌角骨质部分切除4例次(10%),下颌升支沿乙状切迹纵行切开1例次(2.5%),行颈外动脉结扎切断2例次(5%)。28例良性肿瘤中,23例经一次手术治愈(一次手术治愈率82.1%),平均随访31月(13-47月)无复发。12例恶性肿瘤经平均随访21.4月(3-39月),6例存活(50.0%)(随访时间8 ̄34月,中位时间23月),3例术后6月内死亡(25.0%),3例失防(25.0%)。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2.5%),术腔感染2例(5%),迷走神经损伤3例(7.5%)。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比较少见,口咽侧壁彭隆,上颈部肿物或腮腺区肿物为咽旁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前述临床表现者应行咽旁CT和MRI检查,以发现咽旁间隙肿瘤。咽旁间隙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绝大多数肿瘤可以经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对于恶性肿瘤、或巨大的良性肿瘤可以经颈侧联合下颌骨或腮腺入路切除。咽旁间隙的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及预后良好;而恶性肿瘤组织类型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5]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在人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俊波;石怀银;刘良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11

        目的:探讨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LSCC标本RhoC和ROCK蛋白的表达,并检测22例正常鳞状上皮中ROCK蛋白的表达。结果:①RhoC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与相应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②ROCK1和ROCK2在正常鳞状上皮与L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K1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与相应患者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ROCK2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仅与相应患者的肿瘤大小相关(p<0.05);③将LSCC组织中RhoC和ROCK1(ROCK2)表达同时为阳性定义为RhoC-ROCK1(ROCK2)通路阳性,发现二条通路在不同L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RhoC及其效应分子ROCK的异常表达可能与LSCC的进展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关。


[6]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唐凤珠;刘良发,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06,286-288

        <正>患者,男,37岁。因"进食热烫食物后出现颈胸部胀痛伴呼吸困难2 d"于2009年11月21日到解放军总医院就诊。患者于2009年11月19日午间进热烫食物(羊肉火锅)后出现咽部疼痛,吞咽困


[7]外周听器损伤所致听觉中枢改变的研究进展

    王丰;刘良发,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02,179-182

        <正>耳蜗核、上橄榄核复合体、外侧丘系、下丘共同组成听觉脑干中枢。下丘是耳蜗与大脑之间听觉信号传输的重要中转站,解剖位置恒定,易于定位和进行电生理记录,是研究皮层下听觉中枢功能的


[8]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

    王丰;刘良发;洪波;郭维;刘会占;韩东一,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02,207-215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噪声暴露后下丘的电生理改变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钨丝电极细胞外单个神经元记录,刺激信号和神经元原始信号均经过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系统转换。刺激序列主要包括:(1)扫频序列,测定下丘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最小阈值;(2)重复刺激序列,测定神经元的发放类型;(3)强度变化刺激,测定神经元的强度-发放率、强度-潜伏期曲线。数据经MATLAB软件分析。结果 (1)大部分频率反应面积图(frequency response area,FRA)为V-shape型(84.89%),其余为non-V-shape型。(2)沿背腹轴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CF)呈阶梯式增加。特征频率与其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的函数关系呈U形即低频和高频部分阈值较高。特征频率的阈值由浅到深总体表现为"V"型。(3)反应率-强度函数(rate-intensity function,RIF)有五型:a.u1型;b.u2型;c.u3型;d.ud型;e.N型。(4)刺激后时间直方图(post-stimulus time histogram,PSTH)有五型:a.抑制型;b.瞬态型;c.长潜伏期型;d.暂停/发放型;e.发放型。结论 (1)豚鼠的下丘音频定位图与大鼠和猫基本相似,即沿下丘背腹轴,大部分的特征频率逐渐递增,呈薄片、叠瓦状分布。(2)反应率-强度函数(RIF)和刺激后时间直方图(PSTH)也是体现神经元反应特性的重要指标,不同的RIF和PSTH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9]噪声性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

    王丰;刘良发;洪波;郭维;刘会占;韩东一,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02,216-220

        目的研究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GABA(r-aminobutyric acid,r-氨基丁酸)神经元和GABA受体的改变。方法豚鼠被暴露于4kHz、1/3倍频程、100dB~120dB窄带噪声2~4小时建立噪声性耳蜗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法)检测声损伤后豚鼠下丘GABA神经元,计算IOD(integral optical density,积分光密度)值;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GABAA/GABAB受体的含量。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正常组)相比,噪声暴露后1天组GABA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但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与之相应,噪声暴露后1天组的IOD值比阳性对照组(正常组)明显减少,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2)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的含量显示,噪声暴露后1天组和11天组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噪声暴露后21天组也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噪声暴露后豚鼠下丘GABA神经递质的减少是电生理改变的物质基础之一。


[10]无气管切开的喉裂开术116例疗效观察

    赵建东;武文明;王嘉陵;刘良发;韩东一,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03,114-115+118

        目的:探讨无气管切开的喉裂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气管切开的喉裂开术1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7~20d出院。喉癌101例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2.97%,再次行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为100%;喉狭窄9例中,复发1例,再次行喉成形术扩张物植入术;喉良性肿瘤6例,未见复发,预后良好。结论:无气管切开的喉裂开术具有创伤小,愈合快,不破坏正常的呼吸功能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是完全可行的。


[11]头颈部Rosai-Dorfman病的诊治

    赵建东;刘良发;王湛博;武文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05,346-348+352

        目的探讨Rosai-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2例发生于头颈部的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例Rosai-Dorfman病的受累部位分别为鼻窦、鼻咽和声门下、颈淋巴结,根据受累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2例病例均手术切除肿块,分别随访2,4年,未见复发。结论头颈部Rosai-Dorfman病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其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12]原发性颈根部肿瘤的诊治(附15例报告)

    黄德亮;袁永一;刘良发;王嘉陵;赵辉;武为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论文集,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2009

        目的:为了探索原发性颈根部肿瘤的诊治,完善围手术期准备,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5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选择及并发症预防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主诉左睑裂变小伴颈部包块及刺激性干咳各1例,颈根部肿物2例,颈部包块11例,病程1月至10年(腮原基混合瘤),平均11.1月,肿瘤主体位于左侧7例,位于右侧8例,行颈侧切开(阶梯切口)1例,颈胸联合手术3例,颈根部及锁骨上切开4例,颈根部及上纵隔肿瘤切除7例,有3例神经纤维瘤和纤维瘤病因病变范围广、与局部重要组织结构粘连严重未能全部切除,手术并发症5例(33.3%),其中1例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破裂出血缝合修补及喉返神经损伤,行气管切开,其术后伤口感染、皮肤缺损在术后1月时行清创、植皮(节细胞神经瘤);1例术中椎动脉破裂充填筋膜止血,其颈总动脉破裂缝合修补,术后honner征伴上肢运动受限和不能耸肩(神经纤维瘤病经3次手术),此2例术后均未发生颅内并发症;1例手运动障碍,2例上肢运动受限;术后病理结果:囊肿、静脉血管瘤、节细胞神经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腮原基混合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4例。随访1月至4年,平均15.3月,2例恶性肿瘤中1例2年8个月, 1例1年,均无瘤存活;3例肿瘤未完全切除者带瘤存活,其余10例良性病变暂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颈根部肿瘤类型繁杂,其中神经鞘瘤稍多,约占26.7%;当肿瘤范围广泛、与局部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时,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约占1/3。


[13]头颈部肿瘤术后大动脉破裂出血的救治

    刘明波;黄德亮;王嘉陵;武文明;赵辉;刘良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论文集,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2009

        <正>头颈部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后其局部组织血供差、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发生组织变性坏死,从而累及颈部大血管导致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历探讨如下:


[14]颈静脉孔脑膜瘤

    戴林桐;刘军;刘良发;黄德亮,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03,261-262

        <正>患者女,43岁。因右耳堵塞感、听力下降2年,伴搏动性耳鸣半年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双外耳未见异常,双侧乳突区无红肿、压痛;右鼓膜松弛部及锤骨柄充血,紧张部内陷,光锥消失,未见穿孔


[15]外耳道腺样囊性癌24例临床分析

    刘明波;周其友;武文明;王嘉陵;刘良发;黄德亮,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01,5-7

        目的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6—2007年经治的24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全组24例患者中,行局限性外耳道肿物切除术3例,行部分骨性外耳道和软骨切除加乳突根治术11例,行颞骨次全切除术9例,颞骨全切除术1例。4例晚期患者腮腺因受侵而切除。23例患者术后加用辅助放疗。全组总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71.4%,10年累计生存率为38.1%;临床误诊的患者与未被误诊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21.9%和59.3%(P=0.012)。结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但长期效果差,对肿瘤的扩大切除可能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手术加放疗是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


[16]耳廓蔓状血管瘤治疗20年之体会

    赵辉;于飞;王嘉陵;刘良发;周其友;黄德亮;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01,8-11

        目的对解放军总医院22年来的耳廓蔓状血管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求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耳廓蔓状血管瘤的疗效,防止复发。方法1986年以来共收治21例耳廓蔓状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21例中13人接受过冷冻、硬化剂或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单纯血管栓塞或局部血管结扎等方法治疗,疗效不佳;对13例患者实施了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治疗,5例术前采取了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8例未采用血管栓塞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符合蔓状血管瘤。经2年以上随访,2例患者有局部小范围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再经2年以上随访无复发;其余9例一次手术即获得治愈。结论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48~72小时内进行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是对耳廓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17]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李为民;冯勃;王嘉陵;武文明;刘良发;王荣光;黄东雁,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4,1120-1122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局部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NBCA胶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患者30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25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在支撑喉镜下进行血管瘤内NBCA胶注射,NBCA胶与碘化油混合浓度为25.0%~33.33%,根据血管瘤大小,用胶量为0.5~2.0ml。病变局限于口咽且直径<1cm的5例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在开口器下进行注射。术后用纤维喉镜观察不同时间血管瘤脱落情况。结果:瘤体直径<1cm者,1个月内完全脱落治愈;≥4cm者,脱落治愈时间延长至3.5个月。30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7年,均治愈,无血管瘤复发。结论:采用NBCA胶局部栓塞治疗血管瘤,可避免颈部切开治疗所造成的颈部创伤,减少颈部出血量,也避免了采用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必须多次手术所造成的痛苦,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18]自体游离空肠重建喉咽及颈段食管

    刘穹;王嘉陵;刘良发;晋援朝;申卫东,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1,605-607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及颈段食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8月~2006年8月共进行的9例喉咽和(或)颈段食管肿瘤切除、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食管和(或)喉咽重建术病例。总结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法、围手术处理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9例患者移植游离空肠全部存活,无咽瘘、颈部感染或吻合口狭窄等颈部并发症。2例成功保留喉功能。9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37个月,最短22个月。1例患者术后22个月时发现舌根部肿瘤复发,经放射治疗后好转,术后25个月失访。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7例存活,无吞咽困难,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及熟练的小血管吻合技术是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和颈段食管,治疗晚期喉咽癌、颈段食管癌成功的保证;再次证明,游离空肠移植重建喉咽和颈段食管不仅为肿瘤完全切除并一期重建提供技术保障,还能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19]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李生;李宝民;王君;曹向宇;王嘉陵;刘良发;孙成建;刘新峰;马玉栋,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05,381-383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4例,弹簧圈闭塞颈动脉2例。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总动脉(CCA)破裂出血5例,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动静脉瘘(AVF)1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4例,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16月,均无临床症状复发(其中1例在4月后死于肿瘤晚期)。结论:经导管栓塞-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损伤小、安全、有效。


[20]原发性喉血管肉瘤

    申卫东;曾健;王秋菊;杨仕明;刘良发;王湛博;韩东一,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02,61-63

        目的研究喉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对3例原发性喉血管肉瘤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3例,占我院同期收治喉及喉咽恶性肿瘤的0.35%,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51~63岁,平均55.3岁,病程2~6个月,2例男性患者有长期吸烟史,3例患者分别进行了声带单侧切除、喉部分切除、喉全切除,并联合术后放疗,1例术后9个月死于局部复发,另外2例分别随访38、86个月,无瘤生存。结论喉血管肉瘤极为罕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不同病例间预后差异很大,治疗效果取决于病变的范围、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手术切缘情况。


[21]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咽部及喉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李为民;王嘉陵;冯勃;武文明;刘良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2007

        <正>目的观察咽部及喉部血管瘤采用 NBCA 胶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1998年8月-2007年2月,30例咽部及喉部血管瘤行 NBCA 胶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30例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3.29:1,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0.8岁。手术方式:30例病人中有25例术中或术后行气管切开,5例未行气管切开,在支撑喉镜或戴维斯开口器下行血管瘤内 NBCA 胶注射,根据血管瘤大小,决定注射胶量,用量在0.5ml- 2.0ml 之间,所有病例均行1次注射治疗。术前26例病人行血管造影,以排除血管瘤有动静脉漏。


[22]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下咽食管的临床应用

    王嘉陵;刘良发;刘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2007

        <正>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下咽及颈段食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8月-2007年3月共进行的15例下咽和/或颈段食道肿瘤切除、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食道和/或下咽重建术病例。总结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方法、围手术处理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移植游离空肠坏死2例行二期皮瓣修复,吻合口狭窄1例,经扩张好转。3例成功保留喉功能。15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34月,最短2月。复发3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22月时


[23]头颈部肿瘤治疗中颈部大血管出血的救治

    武文明;王嘉陵;刘良发;李为民;冯勃;刘明波;刘军;于飞;黄德亮;韩东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2007

        <正>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颈部大血管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 1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治疗中,发生颈部大血管破裂出血,其中颈总动脉出血,6例,颈内动脉出血3例,颈外动脉出血2例。经急症止血:手术,介入治疗,宫腾夹+手术结扎等治疗,挽救了部分病人的性命。结果 6例救治成功,4例死亡,1例发生偏瘫。


[24]中耳乳突及颈静脉孔区浆细胞肉芽肿  附3例报道

    刘良发;黄德亮;王嘉陵;武文明;韩东一,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2007

        中耳乳突及颈静脉孔区浆细胞肉芽肿非常罕见,通过 Medline 文献检索,仅有3篇文献报道。术前不容易诊断。作者报道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自1996年~2002年共收治3例经病理证实的中耳乳突及颈静脉孔区浆细胞肉芽肿。男性1例,女性2例。3例首发症状均为耳鸣。2 例主述为波动性耳鸣,1例为蝉鸣样耳鸣。术前诊断为鼓室体瘤1例,颈静脉空区占位病变(颈静脉球体瘤?)2例。


[25]先天性中耳胆脂瘤

    申卫东;韩维举;杨仕明;戴朴;刘良发;冯勃;王嘉陵;周其友;韩东一,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03,27-29+78

        目的探讨先天性中耳胆脂瘤的位置、范围、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1995年1月~2005年10月诊治的952例胆脂瘤患者的治疗结果,对其中10例先天性中耳胆脂瘤的起源、临床特征及手术前后的听力进行了评估。结果10例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6岁(10~24岁),其中7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出现症状到临床确诊的平均时间为2年。术前平均纯音听阈为55dB,平均气-骨导差为45dB,有2例患者的鼓膜像上可以看到典型的先天性中耳胆脂瘤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8例术前分别被诊断为耳硬化症或听骨链畸形。所有病例都在外耳道径路鼓室探查清除胆脂瘤后进行了一期鼓室成型术,除了1例因为病变广泛选择了完壁式乳突根治和鼓室成型术。本组所有病例的胆脂瘤均位于中-后鼓室,主要是在砧镫关节处。术后的平均气-骨导差小于20dB。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1年半,2例病人因为术后听力下降进行了二期手术。本组病例中经手术探查或CT复查,没有发现胆脂瘤残留或复发。结论原发性中耳胆脂瘤临床罕见,常被延误诊断,其预后和残留、复发比例主要决定于病变范围。


[26]下丘不同亚区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相位锁定反应与潜伏期

    刘良发;Mark N. Wallace;Alan R. Palmer;翟所强;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01,77-84

        目的研究下丘不同亚区神经元相位锁定反应及其潜伏期,探讨下丘不同亚区时间信息的神经传入差异。方法采用单极玻璃镀膜钨丝电极记录14只豚鼠下丘单神经元单位的动作电位。双耳给予持续时间200ms的纯音,频率范围为50~3000Hz,用Level-Crossing Detector (Tucker-Davies Technologies)记录神经元单位的特征性频率,频率反应面积(Frequency response area)及围刺激时间柱形图(Peristimulus time his-togram)。在记录结束时,用5μA电流通电10s作一电损伤标记,退出电极,在相距大约1mm处作另一电损伤标记。用计算机软件重建周期柱形图(Period histogram),并计算向量强度(Vector strength)。利用组织学切片,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法染色,重建记录神经元的部位。结果165个神经元单位的记录部位能通过组织学方法确定,其中11个位于背皮层的外侧部,18个位于外核,134个位于中央核。73%的背皮层神经元单位显示对纯音的相位锁定反应,33%的外核神经元单位发生相位锁定反应,75%的中央核神经元单位显示对纯音的相位锁定反应。在下丘锁相反应神经元中,74%的神经元单位(63/85)的相位随刺激频率变化图为线性,26%的神经元单位呈现为非线性。不同亚区的潜伏期范围为:中央核,4.6~15.4ms[(8.2±2.8)ms];背皮层,12.8~21.3ms[(16.5±3.4)ms];外核,12.1~14ms[(13.4±0.9)ms]。结论下丘三个亚区的相位锁定反应及潜伏期各不相同,其相位锁定的神经传入不同。下丘神经元不仅接受来自下级听觉中枢核团的传入,可能还接受来自上级听觉中枢核团和听觉皮层的相位锁定神经传入。


[27]喉炎性假瘤3例

    黄德亮;张劲;孙正良;刘良发;张云高;郭睿;杨伟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1,997-998


[28]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相位锁定反应特性

    刘良发;Alan R.Palmer;Mark N.Wallace2;翟所强;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02,90-97

        目的研究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相位锁定反应特性。方法采用单极玻璃镀膜钨丝电极记录14只豚鼠单神经元单位的动作电位。双耳给予200ms持续时间的纯音,频率范围为50~3000Hz,用TDTSystem3(Tucker-DaviesTechnologies)记录神经元单位的特征性频率、频率反应面积(Frequencyresponsearea)及围刺激时间柱形图(Peristimulustimehistogram,PSTH)。用计算机软件重建周期柱形图(Periodhistogram),并计算向量强度(Vectorstrength)。结果共记录188个下丘神经元单位,其中70%(131/188)的神经元为相位锁定反应阳性。绝大多数(87%)相位锁定反应神经元单位的特征性频率在100~1000Hz范围内。能记录到的具有相位锁定反应的最高刺激频率为1500Hz。绝大多数神经元的相位锁定反应的上限频率均低于1000Hz。有些神经元单位仅显示微弱的相位锁定反应,其向量强度不超过0.3;而另外一些则显示较强的相位锁定反应,其向量强度>0.9。在下丘中共记录到带通相位锁定反应神经元单位12个(9.5%),其余均为低通反应。根据特征性频率及其附近频率的PSTH特点,可以将神经元单位分为6类,不同PSTH类型的相位锁定反应有差异;在四类较常见的神经元单位之间,相位锁定反应的强度有显著的交叉和重叠。相位锁定反应强度也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变化,不同的神经元单位,其变化特点有差异。结论相位锁定反应特性在下丘神经元中有不同程度的保存。不同神经元的相位锁定反应的频率范围和强度差异较大。来自下级神经核团的不同细胞群的锁相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神经元。


[29]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

    刘军;韩冰;韩东一;武文明;刘良发;余新光;黄德亮;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01,46-49

        目的探讨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致病机理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6 月收治的3例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桥小脑角的舌咽神经鞘膜瘤、微小血管瘤样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表现是咽部和舌根部疼痛或伴有耳深部疼痛。1例行肿瘤切除及舌咽神经切断术,另2例行肿瘤切除、舌咽神经切断及迷走神经1-2支感觉支切断术,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3例术后出现轻度声嘶。随访平均2.3年,3例肿瘤及疼痛均无复发。结论桥小脑角肿瘤是引起舌咽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切除肿瘤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1-2支感觉支切断是治疗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30]内镜下或内镜辅助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手术

    王荣光,雷磊,韩东一,刘良发,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09,11-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或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 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总结 1997年起 ,在内镜下或内镜辅助下施行鼻腔 鼻窦恶性肿瘤手术的 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部分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其中 5例手术后随访时间在 3年以上。 5例患者中行鼻中隔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切除术 1例 ,行筛窦鳞癌切除术 1例 ,行上颌窦腺样囊性癌切除术 1例 ,行嗅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术 2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超过 3年的 5例均无局部复发 ,仅 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 2年 8个月出现左侧颈淋巴结转移 ,术后 3年 10个月出现广泛的脑膜侵犯。结论 内镜下或内镜辅助下可以彻底切除经过选择的鼻腔  鼻窦恶性肿瘤 ,优点是创伤小 ,避免了颜面部瘢痕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分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


[31]不以面瘫为首发症状的面神经肿瘤

    杨仕明,刘良发,韩东一,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4,01,31-34


[32]中耳乳突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刘良发,韩东一,杨伟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02,81-84


[33]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蒋丽萍,龙开和,刘良发,方耀云,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01,21-23

        目的:探讨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不良反应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结果:11例不良反应者通过应急措施(吸氧、静脉输液、肌注和静注地塞米松等),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发生意外。结论:丁卡因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过量,患者对药物低耐量以及患者精神紧张有关,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适当应用镇静药和在丁卡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素等措施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4]军事噪声对老年人言语频率及高频听力的影响

    刘良发,龙开和,周其友,蒋丽萍,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2,04,209-211

        目的 探讨军事噪声对老年人言语频率及高频听力的影响。方法 对 6 0~ 70岁有军事噪声暴露史的老年人 79例 (15 8耳 )及无军事噪声暴露史的老年人 36 4例 (72 8耳 )进行纯音测听 ,将言语听阈和高频听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噪声组和对照组的言语平均听阈及高频平均听阈差异均有显著性。噪声组 6 0~ 6 5岁年龄段言语平均听阈为 32 .5 8± 7.5 6dBHL ,6 6~ 70岁年龄段为 38.2 5± 3.80dBHL ;对照组 6 0~ 6 5岁年龄段言语平均听阈为 19.96± 6 .74dBHL ,6 6~ 70岁年龄段为 2 1.2 8± 2 .6 1dBHL。噪声组 6 0~ 6 5岁年龄段高频听阈为 6 1.75±17.87dBHL ,6 6~ 70岁年龄段为 72 .77± 6 .94dBHL ;对照组 6 0~ 6 5岁年龄段高频平均听阈 4 1.73± 10 .4 6dBHL ,6 6~ 70岁年龄段为 4 9.95± 3.2 0dBHL。年龄、噪声均对语频听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和噪声对语频听阈有交互影响 (P <0 .0 1) ;年龄、噪声分别对高频听阈有影响 (P <0 .0 1) ,但年龄和噪声对高频听阈无交互影响 (P >0 .0 5 )。结论 军事噪声使老年人高频听力下降更明显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军事噪声对听力损伤逐渐由高频累及中频 ,年龄和噪声对语频平均听阈的下降有交互影响


[35]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

    刘良发,杨仕明,韩东一,杨伟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05,35-38+90

        目的 总结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 ,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解放军总医院 198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 14例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14例患者中面神经鞘瘤 9例 ,面神经纤维瘤 3例 ,面神经血管瘤 2例。面神经肿瘤的首发症状最常见为面瘫 (10 / 14) ,其次是听力下降 (5 / 14)。最常见体征是面瘫 (10 /14) ,其次是鼓室内肿物 (5 / 14) ,再次是外耳道肿物 (4 / 14)。本组 14例面神经肿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 ,手术中保留面神经完整 1例 ,术后随访 3年 ,面神经功能正常。保持部分面神经连续 2例 ,分别随访 1年和 3 5年 ,1例面神经功能为Ⅱ级 ,1例为Ⅲ级。耳大神经移植桥接面神经 6例 ,平均随访 4 5年 ,面神经功能Ⅱ级 2例 ,Ⅲ级 3例 ,Ⅳ级 1例。股外侧皮神经移植桥接面神经 1例 ,随访 6年 ,面神经功能Ⅲ级。 1例桥小脑角面神经鞘瘤患者 ,在肿瘤切除术后 9个月时行二期面神经  舌下神经吻合 ,术后随访 3年 ,面神经功能恢复为Ⅱ级。面神经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 3例 ,平均随访 2  5年 (6月~ 4年 ) ,均为完全性面瘫 (Ⅵ级 )。结论 面神经肿瘤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面神经麻痹。一旦考虑为面神经肿瘤 ,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


[36]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面及咽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

    武文明,韩东一,王嘉陵,刘良发,吴彦桥,杨伟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08,421-422

        目的 :探讨前臂皮瓣在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头颈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6例咽喉部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病例 ,通常采用前臂皮瓣修复 ,即将皮瓣的桡动脉、头静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和面静脉分别端端显微吻合 ,Ⅰ期修复组织缺损。结果 :修复成功 4例 ,失败 2例。结论 :前臂皮瓣具有血管表浅 ,行程稳定 ,口径粗 ,血管长 ,前臂皮肤薄、软、皮下脂肪少 ,具可塑性 ,可折叠等优点。经临床应用证实 ,前臂皮瓣修复是一种灵活多用 ,技术完善的头面、咽部及口底缺损修复的手段


[37]纤维喉镜下声带粘膜病变Nd∶YAG激光手术并发症12例分析

    武文明,王嘉玲,刘良发,杨仕明,冯勃,韩维举,韩东一,杨伟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2,03,43-46

        目的 分析总结经纤维喉镜Nd∶YAG激光治疗声带粘膜病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经纤维喉镜下Nd∶YAG激光治疗 782例声带病变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诊断 ,并通过药物、激光及喉显微手术等进行治疗。结果  782例激光声带手术患者中有 12例 (1 5 % )出现并发症 ;其中声带过度水肿反应 2例 ,声带粘膜下出血 2例 ,声带内侧缘部分缺损 3例 ,声带粘连 1例 ,肿物残留 2例 ,肿物复发 2例。经治疗后治愈 7例 (5 8% ) ,好转 5例 (42 % )。结论 纤维喉镜下Nd∶YAG激光治疗声带粘膜病变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术者经验不足 ,术后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患者全身情况改变等都可能引起并发症。避免并发症的关键在预防。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包括喉显微手术的综合治疗


[38]PET功能影像检查头颈肿瘤

    刘良发!10085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05,363-365+369


[39]鼻咽血管纤维瘤术中出血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刘良发!100853,王荣光!100853,黄德亮!100853,韩东一!100853,杨伟炎!100853,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03,64-67+91

        目的 探讨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手术效果、影响出血量和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解放军总医院 1986~ 1999年收治的 34例经病理证实的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 ,应用SPSSforWindows 10 .0统计软件 ,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肿瘤分期、手术次数、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进路与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及复发的相关关系。结果 完全切除 30例 ,平均随访 77个月 ,复发 5例 ,复发率为 16 .7%。平均复发时间为 3.2月 (1~ 6月 )。手术中出血量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肿瘤分期、是否采用术前血管栓塞或颈外动脉结扎及手术进路的选择有相关关系 (P <0 .0 5 ) ,而与手术次数无关 (P>0 .0 5 )。肿瘤复发与肿瘤分期有关 (P <0 .0 5 ) ,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是否采用术前血管栓塞或颈外动脉结扎、手术进路及手术次数无关 (P >0 .0 5 )。结论 对出血量有明显影响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病程和肿瘤分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中未能彻底切除肿瘤。对于不能切除干净的肿瘤 ,或局限性肿瘤残留 ,小剂量放射治疗 (30Gy)、X刀或γ刀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40]颅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刘军!100853,钟定荣!100853,刘良发!100853,孙彩波,韩东一!100853,杨伟炎!100853,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01,19-21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giantcellreparativegranuloma,GCRG)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87年 6月~ 1 999年 5月收治的 3例颅骨GCRG(颞骨 2例、眶骨 1例 )的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3例病变部位均无外伤史 ,1例因手术未彻底切除病变 ,术后复发。组织学分析 :3例病变均有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 ,并且大量增生 ,基质细胞间混有多核巨细胞 ,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匀。含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区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有类骨质或新骨形成。CT检查示有溶骨性病变。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检查示T1加权、T2加权均为低信号影像。结论 颅骨GCRG罕见 ,且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 ,对GCRG应结合临床、组织学、对治疗的反应做出诊断。手术彻底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后应加强随访。


[41]侧颅底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颞下窝径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刘良发,姜泗长,杨伟炎,顾瑞,钟世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02,3-5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可分为隆起型(占66.7%)和低平型(占33.3%)。岩下窦开口部位有三种类型。Ⅸ脑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Ⅹ、Ⅺ脑神经多位于其内侧。Ⅺ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关系密切,可分三种类型。颈内动脉水平段距鼓膜张肌平均为2.2mm,距脑膜中动脉和下颌神经分别平均为6.8mm和6.9mm。结论:避免手术损伤后脑神经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辨认清楚后明视下操作。鼓膜张肌、脑膜中动脉、下颌神经是预测和辨认颈内动脉水平的良好标志。


[42]侧颅底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良发,姜泗长,杨伟炎,顾瑞,王素梅,蔡祖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02,27-2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侧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健康成人和10例侧颅底病变患者(包括颈静脉球瘤3例,听神经瘤2例,颞骨骨折、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颞骨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在PhilipsTomoscanSR7000全身CT机上按骨窗条件以1.5mm层厚连续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颞骨岩部上面或病变上缘到侧颅底下面骨性标志或病变最下缘。将扫描所获取的原始数据输入EasyViewing三维图像工作站进行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处理。结果侧颅底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正常颅底孔裂和重要的骨性标志、侧颅底病变的范围、颅内外受累情况以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对于颈静脉孔区病变三维CT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还可模拟手术,帮助手术方案的设计。结论三维CT在侧颅底外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


[43]具有内分泌功能的颈静脉球瘤一例

    刘苏辐,黄德亮,丁吉江,刘良发,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02,41

        具有内分泌功能的颈静脉球瘤一例刘苏辐黄德亮丁吉江刘良发颈静脉球瘤又称副节瘤,来源于副交感神经系统,临床并不少见,但同时具有内分泌功能却十分罕见,国内很少记载,国外也仅有个案报告。最近我们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右耳听力下降伴高血压2.5年...


[44]侧颅底的解剖

    刘良发,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6,04,47-50

        侧颅底的解剖结构复杂,境界与分区不统一;神经血管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手术进路多,但缺乏详尽的解剖学研究。


二、Medline及SCI收录论文

1: Ma Y, Liu L, Huang D, Han D, Wang J, Wu W, Zhao J, Liu M, Song Z, Oghagbon EK,

Yang 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iant cell granuloma of the temporal bone:

Report of eight cases. Acta Otolaryngol. 2012 Jun;132(6):657-62. Epub 2012 Apr

12. PubMed PMID: 22497235.


2: Liu LF, Huang DL, Wang JL, Wu WM, Liu MB, Zhao JD, Ma Y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2 Jan;47(1):48-52. Chinese. PubMed PMID: 22455775.



3: Yuan Y, Zhang G, Wang G, Huang D, Liu L, Wu W, Wang J.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congenital fistula or cyst in lateral cervical

part]. 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Dec;25(24):1108-10,

1114. Chinese. PubMed PMID: 22390029.


4: Zhao J, Su Y, Chen A, Yuan H, Liu L, Wu W. Effect of Ginkgo leaf parenteral

solution on blood and cochlea antioxidant and immunity indexes in OM rats.

Molecules. 2011 Dec 15;16(12):10433-42. PubMed PMID: 22173336.


5: Liu MB, Wu WM, Wang JL, Wang J, Liu LF, Zhao H, Huang DL, Han DY. [Rescue of

postoperative carotid blowout in head and neck neoplasms].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0 May;45(5):410-3. Chinese. PubMed PMID: 20654180.


6: Zhao J, Wu W, Wang J, Liu L, Han 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116 cases of

laryngofissure avoiding tracheotomy]. 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0 Feb;24(3):114-5. Chinese. PubMed PMID: 20429381.


7: Huang DL, Zhao H, Liu LF, Feng B, Wu WM, Wang JL, Jiang W, Yuan YY. [New

surgical method for contact granuloma of larynx].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09 Sep;44(9):746-8. Chinese. PubMed PMID: 20079098.


8: Liu LF, Wu WM, Wang JL, Feng B, Zhao H, Huang DL. [Analysis of traumatic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in 63 cases].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09 May;44(5):389-94. Chinese. PubMed PMID: 19567048.



9: Li W, Feng B, Wang J, Wu W, Liu L, Wang R, Huang D.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n-Butyl cyanoacrylate injection in treating laryngopharynx hemangioma].

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08 Dec;22(24):1120-2. Chinese. 

PubMed PMID: 19297853.


10: Shackleton TM, Liu LF, Palmer AR. Responses to diotic, dichotic, and

alternating phase harmonic stimuli in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of guinea pigs. J

Assoc Res Otolaryngol. 2009 Mar;10(1):76-90. Epub 2008 Dec 17. PubMed PMID:

19089495; PubMed Central PMCID: PMC2644390.


11: Liu L, Yang S, Han D, Huang D, Yang W. Primary tumours of the facial nerve:

diagnost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Acta Otolaryngol. 2007 Sep;127(9):993-9. PubMed PMID: 17712681.


12: Palmer AR, Liu LF, Shackleton TM. Changes in interaural time sensitivity with

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s in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Hear Res. 2007

Jan;223(1-2):105-13. Epub 2006 Dec 4. PubMed PMID: 17141992.


13: Liu LF, Palmer AR, Wallace MN. Phase-locked responses to pure tones in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J Neurophysiol. 2006 Mar;95(3):1926-35. Epub 2005 Dec 7.

PubMed PMID: 16339005.


14: Wang RG, Lei L, Han DY, Liu LF. [Endoscopic or endoscope-assisted surgery for

sinonasal malignancy]. Zhonghua Er Bi Yan Hou Ke Za Zhi. 2004 Sep;39(9):520-3.

Chinese. PubMed PMID: 15605998.


15: Liu L, Yang S, Han D, Yang W.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tumors 

of facial nerve: a report of 14 cases]. Zhonghua Er Bi Yan Hou Ke Za Zhi. 2002

Oct;37(5):352-5. Chinese. PubMed PMID: 12772455.


16: Wu W, Han D, Wang J, Liu L, Wu Y, Yang W. [One stage repair of soft tissue

defects in facial and pharynx malignant tumor operations with radical forearm

flap]. 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Ke Za Zhi. 2002 Aug;16(8):421-2. Chinese. PubMed 

PMID: 12412434.


17: Liu J, Zhong DR, Liu LF, Han DY, Yang WY, Jiang SC.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the temporal bone. Acta Otolaryngol. 2001 Jun;121(4):523-8. PubMed

PMID: 115085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