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抑郁症诊疗中的五大误区

2021年01月23日 84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抑郁症诊疗中的五大误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估计,目前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近年来也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抑郁症”已经变成了一个熟悉词汇,但是很多人在认识和诊疗中仍还存在一些误区。


    抑郁症疾病介绍,抑郁症是选择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抑郁症,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1、患者病前有抑郁性格;


    2、有负面心理因素诱发或促发;


    3、有无精神运动性抑制;


    4、有无早醒、性欲下降、体重减轻,厌食等生物学症状;


    5、心境抑郁为主要症状;


    6、有无伴有焦虑症状或激越症状;


    7、有无严重的自责、自罪或自杀行为;


    8、有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9、患者有无主动治疗要求;


    10、既往没有抑郁发作史或躁狂发作史,间歇期是不是正常。


    对于一个自杀率高达10~15%的疾病——抑郁症。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几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误区一,大众将抑郁情绪、抑郁状态误认为是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恐惊」,抑郁情绪是在我们遇到压力、挫折、悲伤时出现的负性情绪,和环境相关、程度适宜、时间较短,并且与机体的个性有关。比如说考试没考好,或跟女朋友(男朋友)吵架了,就会出现短暂的抑郁情绪。这些抑郁情绪都是情境性的,随着事件过去,情绪就会平复。抑郁状态,即持续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现不开心、茶饭不思,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抑郁状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开心但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持续时间比较长;另一种如失恋的情况,短时间内很多日常事务的执行会受到影响。但通常来说抑郁状态对于社会功能的影响不超过两个星期。抑郁情绪、抑郁状态都不能称之为抑郁症。


    误区二:临床上将抑郁症状误诊为抑郁症。


    抑郁症状的概念是从心理学或精神医学的角度来讲的。抑郁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兴趣下降、愉悦感缺失,以及精力下降、躯体疼痛、焦虑、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自杀意念等,这些统称为抑郁综合征。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而能够出现抑郁症状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帕金森综合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等。另外,一些药物也有可能引起抑郁情绪或症状,如长期服用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物。由躯体疾病或药物直接所引起的抑郁症状,通常为伴随症状,不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是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其他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的前提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丧失、劳累和精力下降(三个核心症状符合两条),注意力减退、自我评价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对前途感到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七个附加症状至少符合两条),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并且至少有轻度的日常工作和社交能力受损,方才诊断。


    误区三:临床上重视生物学治疗,忽略非药物治疗。


    抑郁症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发现和提供。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偏重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忽略了心理治疗及心理康复,因为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社会适应能力。


    误区四,大众担心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认为抗抑郁药越吃越傻。


    实际上,抗抑郁药在改善抑郁情绪的同时,也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在抑郁发作期有90%左右的人有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工作效能差等表现,在抑郁缓解期这个比例下降到40%左右。因此,抗抑郁治疗不会让人变傻,而是在改善抑郁的同时,帮助恢复认知能力。当然认知的恢复仅仅依靠药物治疗还不够,还需要结合一些其他治疗手段,如运动、冥想、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或MECT治疗等,这样才能使抑郁症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


    误区五,临床治疗目标不明确:改善症状vs治疗痊愈,选哪个?


    对于抑郁症治疗目标,有些医生认为改善症状即可,其实终极目标是临床治愈,并达到功能康复。临床上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已有有效治疗方法——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相关链接:产后抑郁需注意筛查对婴儿的伤害风险


    产后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产后的心理状况对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影响,母亲若长期抑郁,会在无形中使孩子精神紧张或郁闷,从而使婴、幼儿的智力不能得到充分开发。


  心情低落,睡眠紊乱,还会使得产妇奶水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产后抑郁症无疑会导致母婴间缺乏情感交流。而母婴交流是母亲和婴儿的连接纽带,它是通过母婴间的亲密接触来实现的。


  这一时期,母亲的照顾、抚触甚至笑容,都可以对宝宝产生良好的刺激;如果产妇患上产后抑郁症,往往对孩子关心、爱抚较少,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宝宝感受不到来自母亲的温暖,容易使孩子产生情感上的饥饿和性格上的不完善,对他们情感、认知能力的发育会很不利。


  家人一旦发现产妇的抑郁症状超过一个月不能消除,最好及时带她到专业机构就医。避免母亲病情加重甚至向产后精神病发展,也可使婴儿尽早地感受到妈妈的慈爱和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多数专家认为产后抑郁(PPD)是妊娠期或产后1年内任何时间出现的抑郁,临床可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等进行筛查。需要注意的是,除典型抑郁症状外还应筛查患者是否有伤害婴儿的想法,并检查婴儿行为、婴儿是否受到伤害等。


    PPD不仅对产妇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早期儿童行为。Miriam Schiff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PPD对儿童的短期行为造成负面影响,需进行预防和干预。常规抗抑郁药物可有效治疗PPD,但因产妇可能需要哺乳,所以在选择药物时需权衡利弊,另外也可选择有效的心理治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