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贴、艾灸、拔罐该如何选择?

2018年05月21日 37078人阅读

盛夏时节,随着气温的上升,“冬病夏治”也在逐步的升温,各大医院都迎来了“贴敷”、“伏灸”的热潮,又到了一年治病的好时节。那么,为什么冬天的病要夏天治呢?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天人合一”、“未病先防“的理论利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疗法,以补养阳气、温通经络、散寒驱邪、调畅气血,来鼓舞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而虚寒性疾病指的是正气虚弱、阳气不足而又兼有里寒的病症。


冬病夏治的3种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包括内服汤药煎剂和中药穴位贴敷及注射,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在此介绍三种常用治疗方法。


1.三伏贴

三伏贴,即中药穴位贴敷,于每年夏季最热的三伏天进行,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循经传导,深达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虚寒性的肺系疾病。


禁忌症:上述适应症的急性发作期;感冒期间及发热病人;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病等慢性病病情不稳定者。


2.艾灸

艾灸,即用艾叶制成的艾绒、艾炷、艾条,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维护体内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外感风寒、营卫气血失调诸症;经络阻滞及风寒湿痹各种关节病证,如腰腿冷痛、颈腰椎病、关节炎等;拔毒泄热,疔痈疮毒;中气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带下、宫寒、胎动不安;各种因风寒引起的痛症;慢性久病、阳气衰弱、怕风怕冷、麻木痿软;脾胃虚弱,如慢性虚寒性肠胃病、慢性腹泻;肾虚阴亏、遗精早泄、阳痿、腰膝无力等症;无病自疚,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延年益寿。总之,艾灸的适应病症很广泛。


禁忌症: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妇女经期忌灸;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病质的垂危状态等忌灸;颜面部不宜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宜灸;大动脉处、静脉血管、心脏部位等不宜施灸。

3.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达到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具有开泄腠理、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功能。


适应症:风寒湿痹、颈肩腰背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痛经等。


禁忌证: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过饥、过饱、醉酒时;高热抽搐及凝血功能机制障碍者;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妇女经期均不宜拔罐。


温馨提示:

1)冬病夏治期间慎食大量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即生冷寒凉、油腻甜腻、重口味及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免因大量进食,致脾胃受损,导致消化减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


2)冬病夏治的时间和疗程:于每年夏季的三伏天进行,每伏第1天开始,如为穴位贴敷,则连续三天,每次成人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可适当调整(如贴敷后出现局部皮肤反应,可酌情隔日或延缓贴敷)。如为艾灸和拔罐,则需经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病证辨证后,制定治疗时间。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效者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其意义在于减少“冬病”发病,减缓病情进展,因即时效果不明显,不能立竿见影看到疗效,若不能坚持三年的疗程则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3)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不是万能的,只是疾病治疗方法的一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所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合理的联合内服药治疗。其次,以上三种治疗方法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病证辨证后施用。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