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概述

2018年06月30日 851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又称面肌抽搐,为单侧面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为62.6/10万人口。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快速频繁地抽搐,这种反复发作难以消除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封闭治疗,效果均较差。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外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为38.8/10万人口。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发作性、短暂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为特点,以往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周围支封闭治疗,早期的三叉神经痛多可通过药物得到有效缓解,而长期的疼痛剧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单纯依靠药物难以获得有效的控制疼痛,多需进一步治疗。周围支封闭常用酒精直接注射,破坏神经组织,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可造成面部感觉丧失,且常需反复注射,复发难免。


  1960年Gardner首先用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并明确提出了血管压迫病因学说。1967年Jannetta提出面神经根部受到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若将血管牵开,可使面肌痉挛解除。血管因素占整个病因的99%,其它原因如肿瘤、炎症、面神经炎后脱髓鞘变性、外伤后等只占1%。研究发现三叉神经根脱髓鞘病变是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机械性压迫、缺血、及髓鞘的营养障碍是引起神经脱髓鞘的诱发因素。 Jannetta首创显微血管减压术,并于1982年报道了MVD治疗229例面肌痉挛的结果。经数十年的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在国外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手术方式,已成为神经外科发展新的阶段--功能神经外科的代表性手术之一,也成为这类疾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