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发现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2019年04月10日 91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囊息肉,亦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或胆囊隆起样病变,是指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统称。此概念为形态学描述性诊断。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从病理角度来看,在临床上可以把胆囊息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肿瘤性病变,另一类是肿瘤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分类

1. 非肿瘤性病

  •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肿瘤性的息肉若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未见有癌变报道。

  • 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

  • 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 腺肌瘤 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3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有癌变可能。

2. 肿瘤性病

  • 腺瘤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 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乳头型和结节型为隆起性病变,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胆囊息肉体检发现率约为6%,其中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息肉,即上皮细胞基底膜内胆固醇沉积、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黏膜表面,目前认为无癌变可能。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也无癌变倾向。胆囊腺肌症,亦称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平滑肌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能否恶变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变率较低。

胆囊息肉的治疗

1.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

在排除“息肉”为胆囊胆固醇结晶,或胆囊胆固醇结晶经利胆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不论息肉具体大小,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2. 无症状的胆囊息肉

大多数息肉无需治疗,定期检查即可。因此,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应定期随访、复查。而对于具有以下情况者,则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 合并胆囊结石

  • 息肉最大直径超过10mm

  • 息肉基底部宽大

  • 息肉呈蒂状囊内生长,血供好,增强CT或MRI检查息肉有明显强化

  • 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临近于胆囊管开口

  • 短期内迅速增大(>3 mm/6个月)

总之,无论患者还是临床医师都应重视无症状性胆囊息肉的规范化治疗,特别是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相关治疗指南,在指南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判断有无胆囊癌变的高危因素,选择胆囊切除或定期观察,避免过度治疗,保留胆囊功能,同时也避免治疗不足,争取在癌前病变阶段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赵海鹰刘金钢从过度和不足角度看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规范化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10):1053-1057.

2.    刘厚宝王越琦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1):47-5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