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补碎骨头的中国大夫: 10余年开发介入治疗新技术拯救人体“顶梁柱”

2019年10月02日 92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这个听起来颇为陌生的手术术式其实在我国医学界已有近十年之久了,只不过此前名称多样,一直没有进行统一命名。直到2019年,作为该术式开发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主任医师吴春根,推动了术式的统一命名才得以确认统一名称: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英文名PercutaneousCementInterbodyFusion简称PCIF,因为PCIF音似“补碎夫”,被形象地称为补碎骨头的中国大夫。


十多年实践开发遗憾失去首发命名权

吴春根教授率领的骨关节介入治疗团队经过10多年的实践,开发了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积累了诸多临床经验,也发表了多篇论文。2010年,吴春根团队率先在国内《介入放射学杂志》报道经皮骨水泥椎间盘形成术,当时用的名称为“经皮骨水泥融合术”。

“每个学生的文章我给该技术命名均不同,囿于当时思考的维度不同,命名多而不统一,不利于确立标准和技术推广。”吴春根解释,经皮骨水泥融合术、经皮椎间融合成形术、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CementInterbodyFusion,这些都是曾经使用的名称。

吴春根本想着等该技术相对成熟后再做命名工作,故一直未启动统一命名工作。遗憾的是,2015年来自匈牙利的P.PVarga在Orthopade报道并命名为“经皮骨水泥融合术”成了首先报道者,但当时吴春根教授团队没有发表SCI文章,丢失了首发命名权。

为了确立中国标准,吴春根团队改进了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术式,确立了手术原则和标准术式,大幅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并发症。

“统一了学术名称,便于同行学术交流。也希望成为中国标准,向世界推广,努力实现中国标准国际化。”吴春根在今年的中华放射学介入治疗全国大会上倡议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合手术的学术名称统一为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

拯救人体“顶梁柱”介入治疗技术新突破

虽然统一命名较晚,但是吴春根及其带领的团队在介入治疗领域做的经验却是非常早,而且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诸多患者的痛苦,给许多处于绝境的患者来去了高质量生活的希望。

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柱,各种良恶性疾病的好发部位,比如椎体压缩性骨折为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脊椎转移瘤占全身骨转移30%-45%,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强直性脊柱炎更是被许多青年人直不起腰,这些疾病正在压垮患者的“顶梁柱”,更多的人饱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体滑脱的折磨。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微创的脊柱疾病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吴春根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这些领域深耕十几个春秋,取得了一些新突破,例如吴春根教授开发的2.0版“钢筋混泥土”技术和介入肿瘤摘除术治疗骨转移,“骨水泥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骨水泥网袋植入术)治疗老年压缩性骨折,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脊柱肿瘤、感染、脊柱不稳。

面对高发的癌症患者,当癌症出现骨转移后引发的剧烈疼痛让癌症晚期病人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骨转移癌有时难以清除,但可以用注射骨水泥对骨转移癌病灶进行抑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吴春根表示,面对不能切除的骨转移癌,可以用骨水泥注入病变的骨组织,不仅可以明显缓解疼痛,而且骨水泥引起的高温还可以杀死局部的癌细胞。

所谓的骨水泥,既不是骨骼粉碎加工制成的水泥状物,也不是可以制成骨骼的水泥材料,而是一种用于固定骨骼的高强度的医用材料。

吴春根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实践全身多部位骨骼疾病的经皮骨水泥成形术,它也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衍生技术,即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病变骨骼,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将骨水泥注射到病变部位的治疗技术,达到加固骨骼,灭活肿瘤,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承重骨溶性转移及非承重骨伴有疼痛的转移瘤,也就是说只要有疼痛的转移都可以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吴春根表示,经皮骨水泥成形术的疗效是确切的,大于85%的病人疼痛能得到有效缓解。

微创新技术改善“不死的癌症”状况

略微驼背的著名演员张嘉译在公开演讲中讲述了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差一点毁掉他热爱的演艺事业的故事,这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了解这种疾病。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AS)?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外器官,如眼、皮肤以及心血管系统。它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医学领域尚未攻克的疑难杂症之一。

AS导致脊柱强直、脆性增加及骨质疏松,故极易发生伴有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AS发生应力骨折后,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对于那些放弃外科手术治疗,而制动、止痛药等保守治疗又无效的患者,吴春根教授胆大心细,采取了用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来治疗,以加固骨骼、稳定脊柱、减低疼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7年,吴春根教授团队发表论文回顾分析了4例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患者,通过最短1个月,最长6年的随访,发现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假关节形成的邻近椎体应力骨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经过吴春根团队长时间的随访发现,这4名患者原发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者均未再发脊柱骨折,且疼痛情况及行动功能明显较术前明显改善。这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手术可以达到与外科手术媲美的结果。我国即将进入高龄化社会,体弱多病、抵抗力差等因素限制了巨创的骨科手术应用,而微创的介入治疗新技术推广,无疑将会给这些患者带来福音。

人物简介:


吴春根,医学博士,上海六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和泰山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上海六院东院理事会理事,放射科行政主任;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介入影像科)骨关节介入手术组负责人。

历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会介入学组骨关节疾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员兼骨和软组织肿瘤消融专业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副主任委员,《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综合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委员,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起从事X线、CT、MRI、DSA诊断及肿瘤、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工作。2004年获德国卫生社会保障部资助,赴德国MarlParacelsus医院进修介入放射学。2007年再次获得德国卫生部资助,赴RWTHAachen大学附属医院进修介入诊疗新技术,2014年访问德国Marburg大学附属医院,师从ICR和SIR金奖获得者RolfW.Günther教授、DieterE.Apitzsch及AndreasH.Mahnken教授。擅长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肿瘤与骨转移瘤的微创介入治疗,长期战斗在临床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疑难病例经验。临床主攻方向:骨关节疾病介入治疗。研究方向:1.骨关节疾病介入放射学;2.影像诊断。指导和参与上海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7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一次。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6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