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父亲节快乐!

2018年07月12日 45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父亲节快乐!

2007年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师从林其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初次见面是在2007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5号楼6楼VIP室。恩师精神矍铄,神情和蔼,简短介绍与寒暄之后,林老师递给我一本他指导已毕业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让我发表一下意见。我知道导师想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了解一下我的科研功底,以便因材施教。但我看了许久也没有弄懂论文的关键点所在,自觉非常惭愧,不知所措。林老师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勉励我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并告知我“学医这条路,就是需要坚持,只要肯学习,就有希望做好”。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王文娟

为提高我的学术素养,在我入学后不久林老师就让我参与相关论文的审稿。在刚开始时,对很多问题把握不准,既不知道如何审稿,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时间我都是静静的等待导师对稿件的评价。林老师通常先是从题目、架构、方法、创新点、规范性等方面对稿件快速阅览一下,筛除没有太多学术价值的稿件,在此基础上反复精读有一定亮点的稿件。在审阅过程中往往先深思一小会儿,抽几口烟,然后操着福州味的上海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说出文章的闪光点与不足。对于拟推荐的稿件,林老师会对每句话、每个字及每个标点符号都再斟酌一下,极其严谨。2008年我曾协助导师撰写“复发性流产治疗共识”,文章递交前已数易其稿,我阅读之后感觉稿件已经非常完美。在定稿前,林老师又进行了逐字敲定,白天看完门诊的空闲时间,林老师会靠在老板椅上或深思或冥想,反复斟酌然后再做点滴改动,有的时候推敲了一晚上只改几个字“可,和,或……”,或是几个标点符号,细节把握非常得当。与林老师修改稿件时,常常窗外已万物静赖,师生却沉浸在斟词酌句间,浑然不知夜已深。从林老师家中出来时,繁华热闹的都市已经睡去,宽阔的街道只剩下几班晚班车在狂奔,清凉的风吹在身上,撩开我的思乡情。想到老板年届七旬仍如此治学严谨,忘我工作,我不敢怠慢,回寝室后再挑灯夜读一番。

“never too old to learn”,林老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门诊之外的时间及晚上,导师总是坐在电脑前,查阅相关领域国内外新文献、新进展,随时掌握Pubmed新动态,所以导师学术创新思维非常的活跃,对新问题永远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林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每当我们提问的时候,他总是很开心,知无不答,言无不尽。刚开始学习复发性流产的时候,有很多很简单的问题也不明白,羞涩的张开口请教老师,总能得到导师的认真讲解。后来对所学慢慢有了了解,在我们有不解的时候,请教老师发现导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基础与临床、病因与病机早已融会贯通,讲解之后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再后来,我们也常能发现一些新的科研动态、新思路,向林老师汇报与探讨之时,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禁不住感慨:导师的知识真是渊博!我在做“复发性流产Treg与巨噬细胞的调控”实验中,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了Th17与Treg细胞联系更为密切,我将此发现向林老师汇报后,导师很坚定的鼓励我将实验进行下去,之后我们对实验反复探讨,终于发现“复发性流产患者Th17细胞表达增加”,首次提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Th17/Treg失衡学说”。

林老师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复发性流产领域治疗的权威,所以全国各地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疑难杂重症患者非常多,门诊量很大,林老师通常要拖2—3个小时才能下班,在诊疗中总是和蔼的对待每位患者,对患者的诊治一丝不苟,即便身体不适,却仍然坚持出门诊,当送走最后一位患者,经常难掩一身疲倦。

林老师像是一把万能钥匙,总能因人施教,施教并进,所以我的师兄师姐在妇产科界都颇有建树。毕业6年,虽有电话及短信联系,却一直没机会见到恩师。得知我要来上海参加师姐举办的学习班,师母说“你老师非常高兴,说,王文娟要来了,王文娟要来了,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有两个国基金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向父亲一样,照亮我们前方的路,宽容的看着我们成长,并为我们取得的点点点滴滴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今天是“父亲节”,祝我的导师林其德教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祝福我的硕士生导师王言奎教授节日快乐!

同样祝福我的父亲,不曾表达却无怨无悔的父爱!

2016年6月19日星期日

于上海浦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