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儿肌性斜颈表现治疗及家庭护理

2021年12月29日 85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现代医学中属于骨骼肌肉系统方面的疾病,是先天性的畸形疾病,是现代小儿伤科临床常见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0.3%~2.0%。

小儿肌性斜颈一般是在患儿数周或数月内,由家长或者体检发现患儿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 domastoid muscle,SCM中段偏上或偏中下段触及一质硬、无痛的肿块,形状类似卵圆形或硬质束状。本病如果没有在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治疗,增厚的胸锁乳突肌挛缩会导致患儿颈部活动(侧屈、旋转)受限、颜面部发育大小不对称、斜视、更甚者会造成颈椎侧弯、两肩不对此、脊柱畸形,不仅会影响患儿外在形象,严重者阻碍患儿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本病提倡早发现,早治疗。

CMT早期可表现为生后约 7~14天,患侧SCM可扪及一肿块,包块随月龄增大,多数肿块3-5月后逐渐缩小,并出现不同转归,一部分患儿肿块消退后,扪诊 SCM变软,与对侧相似,头正,活动不受限;一部分患儿扪诊SCM变硬,条索样挛缩,头颈明显活动受限,头斜,出现明显的斜颈症状;另有部分患儿,出现SCM部分变软,部分挛缩,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如果 CMT患者SCM纤维化挛缩持续存在,随生长发育,后期可导致颌面部双侧差异性生长,造成颅面部发育畸形,表现为明显的头部向患侧倾斜,而下颏部旋向健侧颈部,颈部向健侧旋转,以及向健侧侧屈均受限制;患侧颜面部发育不良,面部变短小,患侧眼外眦与同侧口角间距离小于健侧,双眼和双耳不在同一平面等,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

分型:常常根据患儿的颈部症状将小儿肌性斜颈分为三个类型:胸锁乳突肌肿块型;胸锁乳突肌紧张型:胸锁乳突肌张力增大但无硬结或肿块;姿势型:只有颈部歪斜、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但无胸锁乳突肌症状。

肌紧张型又存在患侧增粗及少见的患儿变薄两种,患侧变薄看起来少肉,属于萎缩挛缩,多和宫内压迫有关,不是患侧无力,多是患侧紧张。

在常规超声的方面,Tatli 等根据CMT患儿胸锁乳突肌的超声表现,将其分为4型,即CMT的4分型法标准。

①I型CMT:病变侧胸锁乳突肌局限性增厚,回声不均匀或正常,周围肌纹理清晰;

②II 型 CMT:病变侧胸锁乳突肌在正常肌纹理背景中,呈弥漫散在强回声;

③Ⅲ型CMT:整块胸锁乳突肌呈杂乱强回声,正常肌纹理消失;

④Ⅳ型 CMT:整块胸锁乳突肌呈纵向带状强回声,正常肌纹理消失。

对CMT的治疗目标是消除肿块,改善活动受限,防止头颈部歪斜,防止面部及头颅畸形。根据不同的年龄CMT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儿科物理治疗学会(the Academy of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APPT)2013 版同2018版CMT临床实践指南均提出手法牵伸是治疗 

CMT最推荐的方法。然而,国内治疗CMT的主要手法包括按揉和牵拉两种。如果获得正规的治疗约90%左右的CMT病例可通过拉伸运动治愈。

家庭康复训练包括纠正抱姿、睡姿、诱导患儿主动活动颈部及家庭按摩等。

保守治疗一定时间,肿块虽然消退,但病变SCM变硬,头斜,头颈活动受限,则要考虑手术治疗。

家庭按摩牵拉及护理

患儿取仰卧位,颈部枕沙袋,家长在健侧用玩具逗引患儿,使其面向健侧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以膏摩药为介质,用拇指推揉,或用拇指和食指、 中指拿捏胸锁乳突肌10 min,操作重点为肿块部位,无肿块则按摩放松肌肉起止点术者使患儿颈部向健侧被动侧屈 6~10 次,每次停留 5~10 s,注意患儿躯干保持中立,不可侧屈、扭转。 最后将患儿头部转向患侧10~15次,每次停留5~10 s整个治疗过程进行 20 min。注意操作时尽量避免患 儿剧烈哭闹,侧屈和转头时要注意两侧活动度的对比,需要注意,旋转牵伸角度应≤90。,避免压迫颈动脉窦,造成患儿缺氧,根据受限程度适度操作,避免对患儿造成颈部关节损伤

姿势设定一般原则:指导母亲在患儿的患侧进行喂养;无论什么姿势,使用玩具声音鼓励患儿头部主动转向患侧上方。患侧上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