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应对冻疮的2种错误方式,你中招了吗?

2019年01月17日 25588人阅读

冻疮多发于冬季气温低(0~10℃)且潮湿的地区,常见于手指、脚趾、耳廓、鼻尖等部位。有很多人,冬天长了冻疮,挨到天气暖和终于自愈了,但来年冬天,冻疮该长还是长。这是为什么呢?


冻疮为什么“一年长,年年长”?

湿冷刺激下,皮肤下的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血液流动受阻,组织缺氧,以致组织细胞受损;随后,小静脉也发生了痉挛,导致该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形成紫红色水肿性红斑。

但是,同样处于湿冷环境下,却只有一部分的人会发生冻疮。因为这些人是“冻疮体质”,他们的神经血管对低温的反应过强。温度稍低,血管就会发生痉挛性收缩。

因此,这些具有“冻疮体质”的人很容易在每年冬天都复发冻疮。这就形成了冻疮“一年长,年年长”的特点。


应对冻疮的2种错误方式

民间有许多治冻疮的偏方,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让冻疮越来越重,甚至引起感染。

1、 泡热水、烤暖气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泡热水,还是烤暖气,都会让皮肤温度在一瞬间飙升,冻疮处的毛细血管原本就已经破损了,受热之后它还会膨胀起来,于是更多的血液和水分流到组织中,水肿更加严重了。

2、 敷辣椒、贴生姜皮

这个偏方早期用用倒是无妨,不过要注意动作温和一些。冻疮处的皮肤本就比较脆弱,而生姜、辣椒的刺激性又强,如果拿它们剧烈地擦洗冻疮,很可能会擦破皮肤,引起溃疡。溃疡带来的后续疼痛且不讲,擦破皮的那一瞬间,滋味可不是一般的酸爽。

一旦冻疮的水泡皮破了,就绝对不能再使用辣椒和生姜了,它们含有的刺激成分会刺激创面,加重溃疡。

如何正确应对冻疮?

冰冷的冻疮,应该用接近体温的温度(40-50℃)让它慢慢暖起来,比如戴手套、穿袜子,或者用40-50℃左右的温水浸泡、热水袋温敷。

比较轻度的冻疮,即局部红肿、充血,有热、痒、刺痛的感觉,可用市售的冻疮膏治疗,再加强保暖即可。

较重的冻疮,出现水疱、溃疡、坏死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或扩血管药物等。保留冻疮的水泡外皮有利愈合。


3件事对预防冻疮很重要

对于每年都发冻疮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预防。做好下面这几件事,冻疮就不容易反复了。

1、冷水训练

从秋末冬初开始,早晚洗漱时用冷水,可以逐渐提高抗寒能力。夜间可尝试用冷水浸泡常发冻疮的部位,每天浸泡半个小时。也可分别取一盆约15℃和约45℃的水,先把手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高温水中,每天3次,可以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2、 体育锻炼

在微寒的条件下进行锻炼,让身体自行散热,可以提高血管对寒冷的耐受性。长跑、体操、球类和器械锻炼都很不错,其中,长跑最为实用

3、 注意保暖

当然,如果你又怕冷又懒,那这一条就最适合你了。寒冷的冬天,请把自己裹得暖暖的再出门,贴身的内衣和袜子,要细心选择吸汗的材质,避免局部皮肤潮湿。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参考文献:《冻疮的治疗与防护》,《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0期,安琪,鲁玉修;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