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彭淑牖:60年铸一把“神刀”(三)

2016年07月29日 861人阅读

从缝到绑,解决世界难题
1955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彭淑牖进入浙医二院成了实习医生。在这里他目睹了中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操刀者是他的老师余文光。当切除胰的病灶部分后,他们将小肠和胰腺直接缝合在一起,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然而,病人出现了胰肠吻合口漏。“原本胰液应该进入肠道,与肠液混合在一起,成为腐蚀性的消化液消化食物,而现在它从缝合的地方漏出来,对缺乏肠黏膜保护的腹腔,它就相当于硫酸,流到哪里烂到哪里。”

后来他知道,从1935年美国进行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以来,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胰肠吻合口漏问题。

于是,彭淑牖一脑袋扎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一开始我也在缝字上下工夫,可很快我就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要避免空隙,就要增加缝合密度,而增加缝合密度,就增加了针孔,这互相矛盾。”

后来他大胆设想:能不能用“绑”的方法把两个器官接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针孔的问题。他开始在动物身上尝试各种“捆绑”的方法,最终解决了胰肠吻合口漏的问题。

1995年12月27日,彭淑牖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术后没有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此后,先后在浙医二院和邵逸夫医院施行了300例胰腺癌手术,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这种方法迅速在国内推广。统计显示,国内有文字记载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已做了4000多例,而漏的发生率仅为0.5%。

从“缝”变成“绑”,一字之差,解决了多年未能攻克的世界难题。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著名外科教授克莱克评价说:“他的技术和创造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包括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内,迄今为止,彭淑牖教授已经取得十多项发明和创新技术成果,其中有17项国家专利,1项美国专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