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便秘吃泻药,小心大肠黑变病!

2021年04月04日 1021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创:中国护理管理

随着电子消化内镜的普及使用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国内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你了解这种疾病吗?看看下面的内容~


患者进行肠镜检查结束后,拿在自己手上的结果报告若有类似以下的图片并有"大肠黑变病"的诊断,便会问到:


"为什么我的肠子这样黑不溜秋的?"


"这个大肠黑变病就是癌症晚期吧!?"


"我就只是便秘,来做个体检而已!肠子竟然是这样的?没搞错吧?"


如此的疑惑、慌张,悲伤……


究竟什么是大肠黑变病?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和危害是什么?大肠黑变病能治好吗…… 



以往大肠黑变病在国内临床上属于少见病,其检出率在尸体解剖标本中约占 0.04%~11.2%。但随着电子消化内镜的普及使用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国内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人们对他的关注、认识和研究需要升温!


1大肠黑变病概念和发病部位


大肠黑变病(melanesia coda,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非炎症性的、良性的、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理,也称之为肠道色素沉着症。


MC的多发部位为结肠近端,甚至有黑变部位累及全结肠。有研究称大肠黑变病可发生在一个或几个肠段上,甚至可以发生于整个大肠。国外有研究显示大肠黑变病可累及结肠外,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等,甚至累及结肠周围的淋巴结及阑尾等部位。


2大肠黑病变的临床表现


MC本身无症状或仅为便秘、腹泻、腹痛、腹胀、 肛门坠胀等类似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也常表现为伴发疾病的症状,如伴有息肉或肿瘤表现黏液脓血便、 肛门下坠感等,其诊断主要依赖肠镜下的表现:黏膜呈褐色、深紫色或黑色,形成"由黄或棕色的浅色细沟所围成的小多边形网状图案",常被形容为"蛤蟆皮样、肉豆蔻样、虎皮样"改变。


3大肠黑变病的病因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一致的认为长期服用泻药和慢性便秘是大肠黑变病的病因。


调查显示患有大肠黑变病的人群中,大多数有慢性顽固便秘史和(或) 服用泻药病史,泻药有效成分多为蒽醌类。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民饮食结构逐渐转变为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化,缺乏运动,便秘发病率逐渐增高,人口老龄化,滥用蒽醌类泻药,年轻女性为瘦身美容而滥用泻剂、减肥药,也是MC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1. 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患者粪便在肠道内滞留,使肠道长度拉长,而肠道冗长又引起便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而长期便秘可致肠黏膜易产生炎症,炎症又易产生色素沉着。


另外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的明显改变,过多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将会导致肠道的蠕动减慢,从而导致便秘出现。便秘又会反过来增加蛋白质食物的分解产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蛋白质分解产物在肠道酶的作用下,生成脂褐素,并在肠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因而形成大肠黑变病。


2. 长期服用泻药


1928年提出MC的发病与患者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密切关系,目前滥用泻药导致MC已成为公认的主要致病因素。


蒽醌类成分是大黄、番泻叶、何首乌、 决明子、芦荟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国内医药市场中流通的许多中成药泻剂均含有此类中药,如芦荟胶 囊、麻仁润肠丸、通便灵胶囊等,长期服用可导致大肠黑变病的发生。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使肠黏膜上皮细胞损害,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固有层, 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在固有层内不断聚集,最后形成典型的大肠黑变病。


还有研究认为蒽醌类泻药可以导致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下降,减少在肠道中的水重吸收,产生肠道黑变病。


04大肠黑变病的危害


MC是否是结肠癌癌前病变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蒽醌类泻剂及大肠黑变病与大肠肿瘤可能有一定关系。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观察到"正常大肠黏膜-MC-腺瘤xing息肉-癌变"这一变化过程,而结肠腺瘤是公认的结肠癌癌前病变,并且有研究显示MC伴大肠腺瘤明显增多。


因此,通过检查、早期诊断,早治疗,对有效防止MC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大肠黑变病的防治


停用蒽醌类药物后大肠黏膜浅层及深层中色素巨噬细胞数量依次减少, 这也说明大多数大肠黑变病可以逆转。


所以切记勿依赖蒽醌类泻药,若发现MC需要立即停用蒽醌类泻药,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加强运动来促进肠蠕动。


对于老年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道动力药和(或)微生态制剂来调整排便。


对于有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原因导致排便困难者,应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而对于炎性肠病或无明显原因的MC患者,应以严密的随访为主,如果发现有息肉、 肿瘤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积极治疗。


未见明显异常的内镜下肠道图片


参考文献:

[1]周国华,毛红,康进.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大肠黑变病4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0):97-99.

[2]罗斌,胥佳.药物治疗肠道黑变病疗效分析[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6,4(03):39-42.

[3]谢洪文.40例大肠黑变病结肠镜诊断特征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7):39-40.

[4]田华,汪和明,黄艳春,陈杰,戴艳清,杜秀珍.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01):49-51.

[5]周青,张丹,陈玉根.大肠黑变病32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2):551-553.

作者简介文章作者:刘巧梅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