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阿司匹林的由来和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2019年08月10日 90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植物柳树枝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534年,就有记载古埃及人将柳树用于消炎镇痛;在公元前400年,著名的 “西医之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采用了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一直到近代的1758年,英国Edward Stone教士的笔记中也提到柳树皮有退热、止痛的作用。但是,直到1828年意大利化学家成功地从柳树皮中分离提纯出活性成分水杨酸,才解开了柳树枝叶的千年之谜,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将古老的柳树枝叶治疗人类疾病向现代化制药方向推进。

阿司匹林的合成至今的100多年间,西方药物合成学和机理学飞速发展,各种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和各显神通,但阿司匹林这个百年老牌经典药物依然历久弥坚、屹立不倒,甚至一骑绝尘,全球草药甚至中草药包括青蒿素都无法望其项背。阿司匹林,成为当今世界单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药品,全球约有5亿人在服用。那阿司匹林这么一个古老的药物为什么能这么历久弥坚、屹立不倒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自1977年以来发现和证实阿司匹林在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病方面的杰出作用。

阿司匹林是如何在预防和治疗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梗)以及预防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俗称脑梗)中发挥防止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呢?研究发现,心梗和脑梗(房颤引起的除外),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就是动脉血管内的斑块糜烂或溃破。斑块糜烂、溃破之后,会产生一个类似于皮肤伤口划破的效应——导致大量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即血栓形成,而且不处理的话这个血栓团块会裹挟血液中的红细胞而增大,直到完全堵塞血管,引起心梗或脑梗(如图)。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如果在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动脉血管内的斑块发生糜烂或溃破,血小板聚集成血栓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此可以起到降低心梗或脑梗的风险。

以上便是阿司匹林由来的历史和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