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评价
2015年03月09日 【健康号】 万军     阅读 11245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基础:

  管瘤的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毛细血管扩张。②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坏死后的肝组织周围血管充血、扩张,最后形成空泡状。③ 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后,致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肝内持续性静脉血淤滞,导致静脉膨大。④ 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⑤ 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此为最易接受的学说。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者需显微镜下诊断,大者可至盆腔,重达18 kg 以上,临床所见多较大。常位于右叶,90 %为单发。肿瘤呈紫红色或紫蓝色,质多柔软,境界清晰,切面呈网状。肝血管瘤可分为4 型。

  ( 1 )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切面呈蜂窝状,血窦腔由纤维组织分隔,壁内由内皮细胞覆盖,腔内充满血细胞及机化血栓,纤维隔内有小血管及残余胆管,可有钙化或静脉石。

  ( 2 )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闭合,间隔纤维组织极其丰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变。

  ( 3 )肝毛细血管瘤少见,血管腔狭窄,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 4 )血管内皮细胞瘤少见,介于良性肝血管瘤与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两者之间。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有关,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等,少数巨大者可有黄疽、贫血及出血倾向,血管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罕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内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参与人体三大物质代谢而且与解毒、分泌胆汁、吞噬防御等多种功能有关,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肝脏为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肝血管瘤则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它是由于肝内血管畸形所引起。肝脏血管瘤常分为两种类型:一型是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年患者,多为单发,也可以多发,肿瘤直径一般在3cm以上,甚至可达到占据整个肝叶,较为多见;另一型是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在2cm以下,较为少见。

       由于肝血管瘤生长缓慢,因此病程常达数年以上,50~70%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做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5cm以上)患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主要是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也可长期发热、寒战和盗汗,类似肝脓肿。肿瘤增大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相应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腹胀、腹痛、嗳气、黄疸和腹水等,孕妇则可影响分娩。若因外伤、分娩时急产等可引起血管瘤瘤体破裂而造成腹腔内出血、休克。瘤体内出血侵蚀肝内胆道可造成出血而产生胆质血症。

       B超、CT及MRI等能够明确诊断肝脏血管瘤,并且能够很好地与肝癌、肝囊肿等疾病的鉴别。血管造影仅用于上述方法诊断不明确或有疑问时采用。

       当肝血管瘤较小(5cm以下)而患者也无任何症状及肝脏损害时常无需治疗。肿瘤直径超过5cm,或者2个月直径增长1cm以上者、尤其因血管瘤引起症状的则必须积极治疗。可采取手术切除、介入肝动脉栓塞等。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采用血管硬化剂与碘化油经肝动脉超选择栓塞肝血管瘤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只需治疗一次即可,较大(10cm以上)者可能需要两次以上的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仅需住院1周左右的时间,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万军
主任医师/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介入放射科,介入科
脑动脉瘤、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瘘、狭窄等诊治;各类肿瘤的介入综合诊疗、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等外...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