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万峰:行走在心跳边缘

2016-01-29 来源:微医集团

  • 栏目简介:“大医之道”是微医集团倾力打造的名医系列专访栏目,汇聚全国知名专家,聚焦医疗技术前沿,传递真实医患故事,为您还原“白衣”之下的“暖色”医者。


协调好几次,终于约到了万峰,这个心脏外科手术量超过万例的医生步履匆匆,语速稍快。

行医35年,他越来越忙。

但言谈之间从容淡定,和万峰聊天毫无陌生感。侃起来没完,这或许跟他的经历有关,创业者需要头脑,嘴上功夫不可或缺,他的医生集团一直是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当然,这和当下的医疗体制不无相关,先行者总是为人瞩目,也在承受毁誉相交的宿命。

一切故事的背后源于人的思想,对于万峰的医生集团不在过多赘述,我们更关注万峰本人。

2003年,万峰教授荣颁“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

万例手术中的“生死较量”

“放松点,不要紧张。”

“麻醉开始,固定心脏位置。”

“起搏器不起作用,病人血压不稳定。”

“准备就绪,替换第一根血管开始。”

“动脉大出血,马上止血。”

“最后一条血管缝合,翻动心脏,注意位置”

 …………

这是一场关于生死的较量,多年前的那场手术中,病人危重意外情况频频发生,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万峰的手始终没停下来,从容不迫地下达一个又一个指令,大脑飞速运转,几个小时后,病人脱离了危险,他才喘了一口气。

这也是著名的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病人的每一个突发情况都十分棘手,万峰的胆大心细和高超技艺也开始传开。从那以后,他被媒体称为中国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的第一人,直到现在。

他的助理的评价是,手术台之上,每一针每一线没有一个废动作,及其纤细的心血管,在万峰的手下娴熟精准的操作开来,有时候看似手悬在空中静止下来,指尖依然在精细的“跳舞”。

为了梦想,从公私体制间不断穿梭,如今的万峰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的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万峰医生集团的当家人。从业以来,万峰的手术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例,每年维持在500——600例手术。从数字来看,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年平均做200例手术已经不错,像北京一线医院的很多医生平均一年做不了200例手术。

万例手术中,所谓“临危受命”“生死之间”的手术已经见怪不怪,有些只有50%生存几率的重症患者,没有人敢去接的“活儿”,也在他的手下起死回生。

“有时候同事劝我不要做,手术太复杂,风险太高。”万峰描述起几次手术场景,但是病人危急并没有太多时间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做,病人也救了过来。回头想想,这不是胆子大,是他相信自己的技术,相信团队的准备。

有患者家属在手术后给万峰留下了两千多字的留言:技术精湛让人佩服,最感动其认真态度,整场手术未曾谋面,救人后悄然离开,何种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

情真意切,溢于言表。生死之间,患者也让万峰找到了幸福感。



万峰(右)教授正在给患者手术

“医生围着病人转”

在心脏外科,病人的危急情况往往出乎意料,这也就意味着,医生的救治心态和水平极为重要,同时,外科大夫也面临着不小的接诊风险。在万峰看来,同医生相比,病人面临的实际风险更大,由于种种因素,心脏科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救治的案例非常多,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让人痛心。

据阜外医院流行病统计,中国有八百万的病人需要心脏手术或者心脏的介入治疗。那么心脏外科能做多少?2015年全国可能不会超过25万。事实上,国内能做心脏手术的医院有七八百家,但做得好、做得大的医院着实没有几家。

救治数量受限之外,患者还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地方诊疗技术不够,缺乏专业医生,转诊流程不通畅,信息不对称等都导致了患者容易被“判死刑”,很多原本可以治好的病人白白丢掉了生命。

“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医生不能随便挑病人。有时候来的患者说跑了很多医院,大夫说病太重,没救了。找到我,问能不能再试试?”说到这里,万峰不禁苦笑:好多“没救”患者完全可以治疗,而且术后效果还很好,但他嘴上不好意思对同行抱怨,其实就是整个国家医疗现状不平衡的缩影。

万峰认为,从技术水平而言,北京的专家并不比外国专家差,甚至很多医生超过了他们。但从整体而言,基础水平还有差距,心脏外科的知识普及、技术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在中小医院,医生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医院设备各方面都跟不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心脏病人需要来回转诊。

“但转诊并不现实。你考虑过没有,如果患者心脏病很严重,不可能有机会转诊到北京上海来。”万峰告诉记者,对于有机会来京就医的患者,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找医院、找医生、住宿,哪个环节都不会很顺利,对于病人而言负担太大。

所以万峰的想法是,不管是自己的医生集团,还是国家倡导的多点执业,都是为了让医生自由流动起来,一方面是专家跟着病人走,让病人在家门口受益;一方面又把技术带到基层医院去,让更多医生有观摩、培训的机会,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模式。

“心脏病患者的处境很尴尬,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让医患互动起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给病人造成致命的打击。”万峰坦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倡互联网医疗要积极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这类平台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手术难道不是一种乐趣?”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万峰,是在当地的工人疗养医院长大,他的父母亲都是医院的医生,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万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父亲查房,他也跟着凑热闹,带个听诊器俨然一个小大夫,病友们常常逗他:小万大夫又来啦!

“高考时候我分数不够国家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第一志愿是湖南医学院。”回想起当年报考医学院,万峰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家里书柜里全是医学书,没事儿就翻一翻,人体图谱啊、医学知识啊。“我要不学医,我爸书柜的书不全都浪费了吗?各种因素吧,走上了这条道路。”

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工作中的万峰,脱下了白大褂,闲下来的万峰则显得没有情趣。不沾烟,少喝酒,不会唱歌,其他娱乐爱好基本没有。

“包括院长、同仁都开玩笑叫我‘万铁人’嘛。”万峰笑着说,有时候一天要做四台手术,他跟别人说站在手术台上也锻炼身体。院长对此开玩笑,万峰没有生活情趣,除了做手术,不会干别的。

万峰告诉记者,偶尔休息的时候在家里打打乒乓球,原来想一个礼拜打一次锻炼下,但最终还是由于工作原因搁浅,实在太忙。

手术就是一种乐趣——在万峰看来,他的生活并不枯燥,至今为止,一个成功的手术带给他的满足感,外人很难体会。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家庭乐趣,这位忙忙碌碌的外科大夫,现在更愿意抽出时间跟家里人多待一会儿,尤其是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别忘了,他还是一个爷爷,孙子和孙女都是他的掌上明珠。

当然,他还惦记着他的技术,儿子未能学医,他把精力放在了更多学生身上,还有他的医生集团,也在等着这位掌舵者的领航。

《远东经济评论》封面评价万峰的一句话是:这个人可以拯救你的生命。

这或许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好的写照,也是最高的评价。





相关链接

谈医改

万峰:两年前也讲医改,基本上只听雷声不下雨。近年来我们总算看到动静,社会资本的进入也好,医生多点执业的开放也好,包括出台的文件都在说国家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人员政策,包括晋升、研究和培训方面等,要对公私医疗机构一视同仁。至少现在下了一点“小雨”,但大部分配套细节还没有真正落实。


谈移动医疗

万峰:移动医疗是发展趋势,它肯定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和平台。它不会去代替医院、代替医生和代替诊疗。但大量检查、诊断的数据,利用移动医疗平台可以更方便地用到患者身上。未来移动医疗能做到什么程度无法判断,不能操之过急,它在不同阶段会发挥不同作用,包括微医平台、乌镇互联网医院等等都是如此。移动医疗最终要落地,必须有实体医院作为后盾,不管合作还是收购,移动医疗落地生根是必然趋势。


专家介绍

万峰: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州海德医疗集团总裁。擅长冠心病外科治疗(微创非体外冠脉搭桥+激光+干细胞“三合一”治疗),瓣膜病、先心病,各种晚期、复杂、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现已入驻微医集团。


万峰现已率领专家团队入驻微医集团,点击下图即可挂号↓↓↓